30 December 2011

2011 年度最愛:古典篇

古典:
十、Stanford: Piano Quartet No. 2, Piano Trio No. 1 etc. (Gould Piano Trio et al. / Naxos)
九、Rihm: Lichtes Spiel; Currier: Time Machines etc. (Mutter et al. / DG)
八、Nielsen: Symphonies Nos. 4 and 5 (Davis / LSO Live)
七、Respighi / Suk / Chausson / Vaughan Williams: Poème (Fischer / Kreizberg / Decca)
六、Shostakovich / Kancheli / Pärt / Rachmaninov: Echoes of Time (Batiashvili / Grimaud / Salonen / DG)
五、Hosokawa: Landscape V, Cloud and Light etc. (Miyata / Liebreich / ECM)
四、Liszt: Harmonies du soir (Freire / Decca)
三、Harvey: Bird Concerto with Pianosong etc. (Nagano / Atherton / NMC)
二、Bacewicz: Violin Concertos Nos. 4, 5 and 2 (Kurkowicz / Borowicz / Chandos)
一、Bax: Winter Legends etc. (Wass / Judd / Naxos)

年度作曲家
Arnold Bax



第十位
STANFORD
Piano Trio No. 1, Legend, Piano Quartet No. 2 etc.

David Adams (viola)
Gould Piano Trio

Naxos

對於喜歡聽 absolute music 的朋友來說,這張專輯帶來了幾顆滄海遺珠。Stanford 的作品沒有搶耳的旋律,但兩首大型室樂作品還是很優雅,配上三首動人小品,清脆的錄音,加上頂級演奏和 ensembleness,足以令人再三回味這張室樂專輯。封面的 Mathematical Bridge 當然亦是一個賣點。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九位
RIHM
Lichtes Spiel, Dyade

CURRIER
Time Machines

PENDERECKI
Duo concertante

Anne-Sophie Mutter (violin)
Roman Patkoló (double bass)
New York Philharmonic
Michael Francis (conductor)
Alan Gilbert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小提琴天后 Anne-Sophie Mutter 慶祝入行三十五週年的大碟。今時今日在主流市場推出一張只含現代作品的專輯,誠意絕對可嘉,亦恐怕只有 Mutter 才有這樣的膽量和市場這麼做。Rihm 的《Lichtes Spiel》(Light Games)和 Currier 的《Time Machines》都是為 Mutter 寫的協奏曲,前者是 Rihm 繼《Gesungene Zeit》(Time Chant)之後為 Mutter 寫的第二首協奏曲,是一首很直接、很正氣、很溫暖的作品,orchestration 比較小,有點像莫札特時期的樂隊,十分喜歡這首作品。相比下來,後者有一點作狀和 cliché,用太多篇幅去嘗試用盡獨奏者的技巧,最後效果一般,但 Mutter 和 NYPO 的演奏是十分出色的。另外有兩首小提琴、低音大提琴二重奏作品,Rihm 的《Dyade》比較長篇,都是像對答般的作品。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含短片及文字介紹)





第八位
NIELSEN
Symphonies Nos. 4 and 5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ir Colin Davis (conductor)

LSO Live

Colin Davis 的第一個 Nielsen cycle,詳情可看我之前寫下的碟評。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七位
RESPIGHI / SUK / CHAUSSON / VAUGHAN WILLIAMS
Poème: Works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Julia Fischer (violin)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Monte Carlo
Yakov Kreizberg (conductor)

Decca

原來今年年度最愛十大中有四大都是由女小提琴家彈的協奏曲,不知不覺,實屬巧合。四張專輯的選曲各有特色,這張應該是四張中最親民的。四首作品都是很重旋律的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的作品。意大利作曲家 Respighi 的《Poema autunnale》是一首接近完全被遺忘的作品,這首作品貫徹其作曲風格,包含色彩豐富的 orchestration、modal 的和弦和像 plainchant 般的旋律。捷克作曲家 Suk 的《Fantasy》是四首中最長的作品,充滿著像老師 Dvořák 的斯拉夫旋律,帶著強烈的民族情懷。Chausson 寫給 Ysaÿe 的《Poème》是四首最幽怨、盪氣迴腸的作品、音域很廣和大小聲要好好控制。Vaughan Williams 著名的《The Lark Ascending》由五聲音階開始,將聽眾帶到一個印象派的田園世界,為大碟帶來一個自由奔放的結束。Fischer 的技巧無容置疑,《The Lark Ascending》中的一段 double-stopping 可見一斑,三月逝世的 Kreizberg 亦為他的獨奏者提供了非常優美的音樂空間,兩人一同奏出了四首美麗的詩。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含短片及文字介紹)





第六位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 No. 1, Lyrical Waltz from "Seven Dolls' Dances"

KANCHELI
V & V

PÄRT
Spiegel im Spiegel

RACHMANINOV
Vocalise

Lisa Batiashvili (violin)
Hélène Grimaud (piano)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多年來,David Oistrakh 的傳奇錄音是 Shostakovich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不二之選。演奏這首協奏曲除了需要有高超技巧外還需要征服其廣闊的情感領域。第一樂章的夜曲是暴風雨的前夕,充滿抑鬱著又低沉的情緒;第二樂章突然發狂,像一次瘋狂的軍事行動,挾住著名的 D-S-C-H 音符和小調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主題衝過來;第三樂章像一首小交響曲,長又悲傷的主旋律一直糾結著,推展到一段非常長的 cadenza,再帶入第四樂章,以一首被扭曲了的舞曲作結。新世代小提琴家 Batiashvili 全程凌駕著主旋律,無論是低音詠唱調沉實的音色,或是帶有強烈節奏感的 pizzicato,或狂風掃落葉式的 double-stopping,都聽得人目瞪口呆,Salonen 的德國樂團都幫了很大的忙,尤其是兩個快的樂章。隨後的是格魯吉亞作曲家 Kancheli 的《V & V》,用上了預先錄下的人聲,是一首頗震撼人心的協奏曲。鋼琴家 Hélène Grimaud 之後加入為 Batiashvili 伴奏了兩首 "encore" 作品,好像有點大材小用,亦令到專輯有點頭重尾輕,但聽到 Rachmaninov 的《Vocalise》,誰不會被溶化掉?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含短片及文字介紹)





第五位
HOSOKAWA
Landscape V, Ceremonial Dance, Sakura and Cloud and Light

Mayumi Miyata (shô)
Münchener Kammerorchester
Alexander Liebreich (conductor)

ECM

這是一張為口味獨特或在尋找獨特藝術音樂的朋友而設的專輯。這張大碟是圍繞一種由中國引入日本、叫「」的竹樂器,再加上日本當代作曲家細川俊夫以靜制動的音樂風格,使到音樂作家 Paul Griffiths 形容這張大碟為「雲音樂」。當然細川俊夫的音樂並不是那麼單調,但那樣的比喻也頗貼切,畢竟如果閣下試過有閒情逸緻望天打卦一下,你會發覺雲的變化其實很大,望久了更會帶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而且笙這樂器的確能產生一種令人覺得靈魂昇華的感覺。《Landscape V》和《Cloud and Light》都是笙協奏曲,日本傳統民謠《櫻花》也被細川俊夫為笙扭曲到難以辨認。反觀《Ceremonial Dance》是一首為弦樂樂團而作的作品,莊嚴,以慢打快,亦貫徹風格。心境平靜時聽這專輯一流。

延伸閱讀:
ECMPlayer(含試聽)





第四位
LISZT
Harmonies du soir

Nelson Freire (piano)

Decca

二零一一年是李斯特二百歲生辰紀念年,古典音樂市場即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紀念大碟,但都是以鋼琴炫技曲居多。主流市場有兩張大碟比較突出,一張是 Pierre-Laurent Aimard 在 DG 的《The Liszt Project》,以 Liszt 為骨幹探討他對後世作曲家的影響,另一張是 Nelson Freire 的這張碟。這是我聽過最美的李斯特錄音,專輯中你不會聽到火花四起的琴音,亦沒有《 B 小調奏鳴曲》,反而平坦到像理所當然的選曲令人晃然記得李斯特畢竟是一位不折不扣、舉足輕重的浪漫派作曲家。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第三位
HARVEY
Bird Concerto with Pianosong, Ricercare una Melodia, Other Presences

Hidéki Nagano (piano)
London Sinfonietta
David Atherton (conductor)
Gareth Hulse (oboe)
Paul Archibald (trumpet)
Tim Gill (cello)
Sound Intermedia

NMC

這張大碟收錄了四首英國作曲家 Jonathan Harvey 揉合傳統樂器和電子聲效的作品。背後原理怎樣運作我也不太清楚,但得出的效果很有趣。《Bird Concerto with Pianosong》是一首延續 Messiaen 精神的作品。當年法國作曲家 Olivier Messiaen (1908 - 1992) 帶著五線譜到森林抄下各種雀鳥的叫聲,用其作基礎寫下一首首大大小小的鋼琴作品,有幾首,如《Oiseaux exotiques》,基本上是一首鋼琴協奏曲,而各樂器不斷模仿大自然裏的各種雀鳥。在《Bird Concerto with Pianosong》中,Harvey 用了一段在美國加州錄下的錄音,抄下並人手扭曲這些「birdsong」,加長、縮短、變奏等等,再著鋼琴獨奏者同時用電腦程式加工,令鋼琴和其他樂器或電子音效在磨合中產生各種不同的音樂效果,三十分鐘帶來不段變化的音樂環境,超現實,但音質和和弦都很美,是我近期聽過最美的現代音樂錄音。專輯亦收錄了三首類似原理的短篇和中篇作品。





第二位
BACEWICZ
Violin Concertos Nos. 4, 5 and 2

Joanna Kurkowicz (violin)
Pol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Łukasz Borowicz (conductor)

Chandos

波蘭女作曲家 Grazyna Bacewicz (1909 - 1969) 生前寫了七首小提琴協奏曲,但《第六》從沒有公開過。兩年前 Chandos 推出了這系列的上集,收錄了《第七》、《第三》和《第一》,並成為了我當年的最愛。今年推出的下集收錄了其餘三首,延續了上集的高質素演奏和錄音,為這系列作了完美的總結。三首作品風格依然大不同,《第四》頗 Bartok,有不少民族旋律和節奏;《第五》開始帶有實驗性,多了不協調的和弦;《第二》是最長的一首,有點 neo-classical,分段明顯,十分炫技但風格很平易近人,若有天 Bacewicz 能打入主流演奏廳,相信這首作品會成為 standard repertoire 吧。強烈推薦。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含專輯小冊子)





第一位
BAX
Winter Legends, Morning Song, Saga Fragment

Ashley Wass (piano)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James Judd (conductor)

Naxos

對於主流古典市場來說,英國作曲家 Arnold Bax 是一位非常冷門的作曲家,就算是在英國本土也不是經常聽到他的作品,但這張四月推出的專輯徹底影響了我下半年的音樂方向。《Winter Legends》是一首以鋼琴為第一身主角的交響曲,作品嚴格上來說是沒有故事情節的,但聽眾可以幻想一位勇士在寒冬北上探險的故事,有點像《薩爾達傳說》的主角。Orchestration 很豐富,亦很冷豔,有點愛爾蘭和北歐的民族風味。隨著一段段章節的發展,聽眾不會(輕易)聽到重覆的主題,加上沒有鮮明的旋律,亦很難彈,這首四十分鐘的傑作多年來就被埋沒了。Ashley Wass 的技術高超,而 James Judd 的伴奏亦找了一個好的平衡,令到這首作品不至成為一首鋼琴協奏曲。自從聽了《Winter Legends》之後,今年聽了很多 Bax 和其他英國作曲家的作品,很多都是滄海遺珠,有時間的話,也許可以介紹一下。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29 December 2011

盧凱彤 【一個人回家音樂會】



盧凱彤
一個人回家音樂會
十二月二十八日 星期三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演講廳



一直不是 at17 的歌迷,但間中都有留意她們的作品,亦一直有留意到她們對音樂的熱誠和堅持。但諷刺地,第一張買的唱片卻是她們拆夥後 Ellen 的個人專輯【掀起】。廿四日買了【一個人回家/掀起連場音樂會】,前日剛剛選了【掀起】為在下本年第二最愛大碟,今天看 live,很完整的 package,現在窮得只有愛。

選址在九展演講廳,一個比較小的場地。很久沒有去一些比較 cosy 的場地聽音樂會,頗舒服的,但音響有點「拆」,有待改善。台上有簡單精美的佈置,寫住「Me Alone」的燈罩迎合單曲落寞的主題,而台上亦僅放得下 5-piece 的 The Ripples Band--一支結他、一支 bass、一個 keyboard、一套鼓和一位 effects 音樂人。

音樂會以《哽咽》開始,經過何韻詩的《光榮之家》、《人造衛星情人》和梅艷芳的《我很快樂》,showcast 了樂隊,之後有黃耀明《絕色》原曲《海洛英》、取自之前【鐵路像記憶一樣長】演唱會、黃自的《玫瑰三願》和何韻詩《青春祭》原曲《蜜蜂》,從原作者聽國語原曲《海洛英》和《蜜蜂》又是另一番風味,《海洛英》的那段 riff auto-loop 又是蠻好玩的。

全晚最大的蝦碌位相信都是 Ellen 在說 Sinéad O'Connor 在 Twitter 徵婚、十七天前閃婚怎樣型怎樣是她心目中的 superwoman 時,觀眾告訴她,原來 Sinéad O'Connor 今早……離婚了。嘴已 O。之後是歇斯底里版《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很強勁。用 ukelele 彈《Smells Like Teen Spirit》也是完全意想不到。

High 位有《不脫知女生》、《Hey Boy》、《荒蕪中起舞》、「假音人」陳浩峰的《造世界》。《Summer of Love》的唱腔有點像梅艷芳。悲情位有主題曲《一個人回家》、陳「二萌」奕迅的《倒帶人生》和經典 standard《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全隊 band 拿起 sleigh bells 一齊 chok,有點滴汗。當然還有《雀斑》、《大拇指之歌》和單曲的 B-side 《卡嚓》。第一次 encore 是《等等》。歌迷們非常熱情,散場時叫了十至十五分鐘 encore,終於叫得 Ellen 和 The Ripples Band 唱多一次《荒蕪中起舞》,之後還賴著不走呢。

印象中樂隊的表現非常出色,live 的編曲亦比 album 更精彩。朋友說,很喜歡 Fergus Chow cool 爆的表演風格,而 Ellen 的表現亦很壓場,能夠充分控制觀眾情緒。唯一的罅隙,相信是沒有《完整》,multi-track vocal,live 很難搞吧,you can't have everything, right?但總是希望有天會聽到《完整》的 live。

我見到有工作人員拍 video,係咪有 DVD 出?







28 December 2011

2011 年度最愛:爵士篇

爵士:
六、Ketil Bjørnstad and Svante Henryson: Night Song
五、Mariza: Fado Tradicional
四、Charles Lloyd Quartet and Maria Farantouri: Athens Concert
三、Wynton Marsalis and Eric Clapton: Play the Blues
二、Marilyn Mazur: Celestial Circle
一、Keith Jarrett: RIO

今年主力回歸古典音樂,所以爵士名單變了有限公司。六張有認真聽的專輯中有四張都是 ECM 出品,這不是一個好的名單。



第六位
Ketil Bjørnstad and Svante Henryson
Night Song
ECM

十六首接近是 New Age 的大提琴、鋼琴二重奏小品,詳情可看之前寫下的碟評。

最愛推介:
《Fall》、《Melting Ice》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ECMPlayer





第五位
Mariza
Fado Tradicional
EMI

葡萄牙現代法朵音樂代言人 Mariza 的最新大碟。我的第一張法朵專輯,伴我過了今年的春夏交替。





第四位
Charles Lloyd Quartet and Maria Farantouri
Athens Concert
ECM

七旬老人與他的年輕班底碰上希臘歌姬磁性聲線,由希臘民謠到 Charles Lloyd 自己的 standards,撞到火花四起。鋼琴手 Jason Moran 是一大亮點,應該會是明日之星。

延伸閱讀:
ECMPlayer





第三位
Wynton Marsalis and Eric Clapton
Play the Blues
Warner

傳奇小號手 Wynton Marsalis 遇上傳奇結他手,玩的居然是傳統藍調!?加上 Jazz at Lincoln Center Orchestra 同步大 jam,這也許是本年度最熱血大碟。無錯,原來多年後 Eric Clapton 仍可創作多一個《Layla》的版本,佩服。

最愛推介:
《Ice Cream》、《Careless Love》、《Layla》、《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Corrine, Corrina》





第二位
Marilyn Mazur
Celestial Circle
ECM

以敲擊樂為主導的專輯,玩盡官能刺激,詳情請看之前的碟評。

最愛推介:
《Temple Chorus》、《Antilope Arabesque》、《Among the Trees》、《Tour Song》、《Drumrite》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ECMPlayer





第一位
Keith Jarrett
RIO
ECM

又是 Keith Jarrett。聽過著名的【科隆演奏會】,再聽【Radiance】,一直覺得他是把神經刀。既然多人強烈推介【RIO】,就試一下吧。聽後你不會奇怪為何【Jazzwise】、ECM 老闆 Manfred Eicher 和他自己都異口同聲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一場演奏會。一部鋼琴,十五個分段,無限色彩。有無調性的作品,有旋律鮮明到像 standard 的作品,又有狂野的仿民族節奏作品。這也許是最精彩的即興鋼琴獨奏。原來(重新)墜入愛河會帶來這樣的效果。

延伸閱讀:
ECMPlayer

27 December 2011

2011 年度最愛:華語流行篇

華語流行:
十、黃耀明:拂了一身還滿
九、謝安琪:你們的幸福…
八、White Dimension:Shimmer of Dawn
七、陳奐仁:誰是陳奐仁
六、方大同:15
五、胡琳:Bianca Live
四、何韻詩:Awakening
三、王菀之:Cinema of Love
二、盧凱彤:掀起
一、魏如萱:不允許哭泣的場合



第十位
黃耀明
拂了一身還滿

明哥最新的雙語大碟,編曲和音效比旋律突出,粵語歌比國語的來得親切。明哥的 back catalogue 有更精彩的作品,但專輯整體不俗。

最愛推介:
《車路士的男孩》、《小心許願》、《絕色》





第九位
謝安琪
你們的幸福…

早期帶一點玩味的謝安琪好像回來了,不過【你們的幸福】仍然是詞大過曲,幸好有清新脫俗的《少女瑪利亞》和《浮雲》等佳作撐場。

最愛推介:
《潔淨皇后》、《你們的幸福》、《少女瑪利亞》、《浮雲》





第八位
White Dimension
Shimmer of Dawn

由《小明上廣州》編曲人變身成為獨立音樂人,何沛澄領軍的大碟為香港樂壇帶來一點罕有的小衝擊,詳情可看我之前寫下的碟評。

最愛推介:
《閑 Idle》、《蔓延 Pervasion》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七位
陳奐仁
誰是陳奐仁

上年陳奐仁和 MC Jin 合作推出了一張 raw 到冇得再 raw 的專輯,一個 rap 一個唱,出奇地好聽,出奇地耐聽。今年各自各發展,一邊少了旋律,一邊少了 flow 得很自然的節奏,聽慣上一張大碟再聽這張就有點不自然。【誰是陳奐仁】仍然是很 raw,甚至有點老套,有點九十年代,不過年紀比較大的朋友有可能會喜歡這種重旋律的老套。

最愛推介:
《安全感》、《沒出息》、《沒所謂》、《我們都有錯》





第六位
方大同
15 / 15: Live in Hong Kong 2011

等了三年後(不計【Timeless 可啦思刻】和兩首電話廣告單曲《玩樂》和《椰殼》的話),方大同終於帶來了全新原創專輯【15】。【15】這大碟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會是新鮮,或聽得有點不習慣,但這也就見證了方大同的又一次蛻變。

【15】 的核心是一個由結他(方大同)、低音結他(基仔)和鼓(一丁)組成的三重奏,三人相輔相成或互相制衡,人人都是 soloist 但又不是 soloist,並單以這三個樂器撐起大部分的編曲,其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就是這專輯的一大亮點,三個樂器是同步錄音的,所以樂隊的合拍性是這碟其中一樣最值得留意的元素,這種玩法在香港樂壇很少見。

以流行曲來說,【15】好不容易消化,因為很多作品的旋律都不太突出,畢竟今次的賣點在於樂器之間的 ensembleness 而不是 singalong 的 song。令人上癮的,一定是加入 muffled brass 的《Over》和《曇花》中的一段 rap。如果想擴闊自己的音樂世界,【15】是今年不能錯過的大碟,但如果閣下是抱住聽【橙月】的心態的話,就要三思了。

Edit:
方生剛剛推出了八月演唱會 live album,詳情可看之前寫下的 entry

最愛推介:
《Gotta Make a Change》、《曇花》、《Over》、《好不容易》





第五位
胡琳
Bianca Live

靚聲,一聽溶掉。無論是爵士 standards 或四大天王的首本名作,編曲都非常別緻,如 reggae 版的《Oh 夜》和精彩絕倫的《頭髮亂了》,一開首的《東風》更是驚為天人。林一峰友情客串,伴奏的 New York Jazz Cats 也是一大亮點。

最愛推介:
《東風》、《Oh 夜》、《花田錯 / 春風吹》、《頭髮亂了》





第四位
何韻詩
Awakening

我沒有機會去看【賈寶玉】,但如果當【Awakening】是一張 concept album 來聽的話,這是一張精彩絕倫的大碟。一開始有點室樂 feel,後面有小調《癡情司》。《花花》的色士風 solo 令我想到 Mr.Children,何山的《內外》又想到迷幻的 Pet Shop Boys,還有盧凱彤的《青春祭》,為專輯加了一點 soft rock feel,當然還有《花辭》和《拋磚引玉》中的 old-school 何韻詩。很豐富的專輯。

最愛推介:
《花花》、《花辭》、《內外》、《癡情司》





第三位
王菀之
Cinema of Love (+)

王菀之的 annual offering,包裝有點 over-the-top,但音樂質素仍然很高,可惜還是到喉唔到肺,可看之前寫下的碟評。

順帶一提,演唱會時推出的精選收錄了兩首新歌《水百合》和《下次愛你》。相信大家都聽過就不介紹了。

最愛推介:
《柳暗花明》、《末日》、《最好的》

追加【The Songbird Anthology】:
《水百合》、《下次愛你》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二位
盧凱彤
掀起 (+)

從 at17 走出來作獨立發展之後,盧凱彤今年好像多了很多 cult following,專輯一推出即被炒到二百多元。我第一次聽【掀起】的時候就令我想起中學時聽 Brit-pop 的美好時光,尤其是 Travis。一開始喜歡的是有點像陳綺貞風格,但用 lo-fi 錄的《雀斑》,整首歌的 build-up 很好。之後是陳「二萌」奕迅做和音的《荒蕪中起舞》,跳脫的 pop rock,peace out。聽久了反而喜歡周耀輝筆下的《哽咽》,很滄桑。但,親愛的人,今年的終極無限 loop 是 sample 黃耀明舊作《罅隙》的《完整》,迷幻到一開始聽就欲罷不能,一直 loop 了四個月。

剛剛推出的【一個人回家】單曲和 live album 追加了《雀斑》的原版和一首頗悅耳的 B-side 《卡嚓》,也值得留意。

最愛推介:
《雀斑》、《哽咽》、《荒蕪中起舞》、《完整》

追加【一個人回家】:
《卡嚓》、《雀斑 the past mix》





第一位
魏如萱
不允許哭泣的場合
+ 2010 魏如萱《優雅的刺蝟》香港音樂會 Live / 在哪裡

上年魏如萱以【優雅的刺蝟】一枝獨秀成為本壇年度大碟。今年排前位的競爭大了,但娃娃仍然蟬聯冠軍。這仍然是一張歇斯底里的大碟。音樂上多了 filler,但娃娃渾身解數用盡她的聲唱出各種音樂風格,無論是一開始的 soft jazz《溶化》,sharp turn 到 punk rock 的《三個字》,或是《吼友》的吼叫,都聽到人拍案叫絕,陳建騏的編曲繽紛多變,娃娃的歌詞夠絕,本年最精彩的大碟。

隨【不允許哭泣的場合】來了一張 live album,有上年【優雅的刺蝟】的曲目和《買你》和《泡泡》等 back catalogue 作品,感受魏如萱現場演繹的魅力,一碟多聽,贏晒。

另外,她在年初也推出了一張 EP 【在哪裡】,如果想聽多一點 vocal performance,裏面有一隻叫《if》的歌,非常精彩。

最愛推介:
《三個字》、《勾引》、《晚安晚安》

【2010 魏如萱《優雅的刺蝟》香港音樂會 Live】:
全碟

【在哪裡】:
《香格里拉》、《if》

06 November 2011

夜光之城 Marilyn Mazur 【Celestial Circle】

 

Marilyn Mazur Celestial Circle

1. Your Eyes
2. Winterspell
3. Kildevaeld
4. Gentle Quest
5. Secret Crystals
6. Temple Chorus
7. Antilope Arabesque
8. Chosen Darkness
9. Among the Trees
10. Color Sprinkle
11. Tour Song
12. Drumrite
13. Oceanique
14. Transcending

Marilyn Mazur, drums, percussion, voice
John Taylor, piano
Josefine Cronholm, voice
Anders Jormin, double-bass



夜空是有種美。

日光爾後的一點失落感和黑暗中的神秘感就是令人著迷。周遭變得模糊的時候,一小點光都會變成焦點:一顆星、一隻螢火蟲、一支亮著的蠟燭。就算天上星宿有多抽象,加一點聯想,或一段回憶,總教人有一點感觸。

同樣的官能刺激在聽覺上都可以,但相信沒有太多人會想到用敲擊樂去達到這個效果,法國作曲家 Olivier Messiaen 一九六三年的《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Colours of the Celestial City,星空中的城市的色彩,「星空中的城市」指的是天堂--Messiaen 是一個很虔誠的天主教徒)算是一個例子,但這首作品要用上一整隊交響樂團。在爵士音樂中,敲擊樂普遍會是歸於負責一首作品節奏的 rhythm section,而將各種敲擊樂帶到前方比較少見。所以【Celestial Circle】中這個結合敲擊樂、人聲、鋼琴和低音大提琴的組合非常罕見。

籠統的說,John Taylor 綿綿的鋼琴部分都是用來設定一個 harmonic environment,用和弦變化設定晚間的環境,Anders Jormin 的 bass 在背後加滿細緻但富有生命力的小動作,Josefine Cronholm 清脆精緻的嗓子則劃破黑夜唱出一個 narrative,為每首作品提供一個焦點,而隊長 Marilyn Mazur 則遊走在 tuned 和 untuned percussion 之間,一時為音樂加一個 pulse,一呼一吸一刻心跳,一時在 musical texture 上添加一點 effect,為黑夜加上一點七彩繽紛的光。

當然,如果五十四分鐘都是這樣的話再美的夜曲都是催眠曲。這張專輯令人欲罷不能的有兩個層面,一方面它描繪出黑夜在星光下不同的美態,但那只是表象;比較深入的是它同時能夠製造出一個引人無限聯想的想像空間,就像你在晚間在海邊遠眺對面海,你會想像那邊的環境那種感覺。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情感上的滿足,就此而已。

驟看十四首作品的名字,大部分都是很「野」、很天然、「無添加」的主題。很北歐,你會說。這也難怪,Cronholm 和 Jormin 都是北歐人,Mazur 在丹麥長大,大碟有神秘的北歐色彩也是無可厚非,他們的冬天也是長時間在黑暗之中的吧。這些原始主題來得很直接,很 in-your-face,如《Gentle Quest》中仿雀鳥的人聲和用上 natural harmonics 的 bass,或仿民族舞的《Temple Chorus》和《Drumrite》(必聽之作),或用 harmonics 仿海豚叫聲的《Oceanique》。四位樂手在 acoustic instrument 用盡 extended technique 換來大量另類音樂效果,令人大開眼(耳)界。

純粹唯美的有開首的兩首前奏曲《Your Eyes》和《Winterspell》和中間的《Antilope Arabesque》(arabesque 解作「阿拉伯舞」,是一種音樂風格;antilope,我想是 antelope 吧,是羚羊。羚羊的阿拉伯舞,有點奇怪吧。)。怪異神秘的有接近無調性的《Secret Crystals》或接近 microtonal murmuring 的《Chosen Darkness》。《Among the Trees》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一開始有段 bass solo,之後居然變得很南美,在 marimba 帶領下 jam 歌。《Tour Song》是一首最接近 straight jazz 的歌,中間的鋼琴 solo 美絕。到最後 Mazur 用鑼在《Transcending》演出日出前夜間最後的一刻,不帶走一片雲彩完結。(效果有點像 Messiaen 的《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夜空往往是這樣的吧。



延伸閱讀:
ECMPlayer (含試聽)

26 August 2011

方大同 【15: Live in Hong Kong 2011】



方大同
15: Live in Hong Kong 2011
八月二十六日 星期五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很愛方生,因為近年他每次搞演唱會我都湊巧在香港,哈哈。

第三次看方大同,除了在 facebook 知道今次加重 budget 有 chorus 和 brass 外,好像沒有帶著甚麼特別的 expectation 入場。既然兩年前【Timeless Live】估你唔到,今次還是 let it flow 吧。轉 arrangement、爆爛 gag、玩串 N 支結他口琴 keyboard 不在話下,八點半開始三小時直落無間斷。結果呢,今次都係估你唔到。方生,俾個叻你。

演唱會頭半段由《張永成》展開序幕,用 trio setting 玩新碟【15】的作品(和 The Beatles 的《Come Together》),亮點包括轉了 compound time 的《無菇朋友》和 strip down 到接近 DnB 的《Over》(可參考之前 MOOV Live 的片段)。到 full band 的時候--今次真的是很 full 的 band--trio 上加上了兩個 keyboardist、一個 percussionist、一組弦樂、三位 brass,當然還有 band leader Edward Chan。和音 chorus 有 Angelita Li 李安琪Charatay 的朋友們,而 Angelita 更與 Khalil 合唱了《自以為》。Full band setting 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曇花》的 extended outro,將那一段 rap 變了像《南音》般 soulful 的 ad lib,suspended ending 給 Khalil 一點時間從一條領呔換到另一條領呔。

玩過【15】大碟作品之後是 back catalogue 時間,選曲方面都是方大同之前大碟難度比較高但沒有大 plug 的作品,少了玩樂器反而多了站著唱,例如《三人遊》。加了四名 chorus,很多東西都變得很有趣,例如《Gotta Make a Change》中 bridge 的一段厚厚和音(lush lush lush)、《愛在》、【未來】中我最喜歡的《忘了美麗》和 acoustic 版的《黑洞裡》(sweet 位,填詞的周耀輝都在場啊,據聞)。《忘了美麗》最尾的 instrumental outro 是我全晚的 favourite moment,樂隊爆發時方生站在中間兩手放在旁甚麼都不做,型爆。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歌迷來說,Khalil 終於 live 唱之前兩次演唱會都沒有唱的《十九八七…》、《小小蟲》和《手拖手》絕對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亦相信沒有人會想到他會唱【Soulboy】中的 hidden track《認識你》(包括 intro 的吹水位)。中間也有一首很 soulful 的作品《Rosie》(《Rosey》?),是他之前寫給麥浚龍的 demo(之後這首歌就成了《超生培慾》),也許是全場最 old school 的作品,他甚至叫觀眾坐下來細聽呢。懾人的,當然還有《南音》。

Fanfare 位有《singalongsong》、《愛愛愛》(在周耀輝面前忘記歌詞!)、《Love Song》、《100 種表情》、《夠不夠》和《玩樂》。薛凱琪出來客串的《四人遊》反而唱得有點 hea。現場氣氛不錯,附近的觀眾都站起來合唱,不過前排的「翹手黨」都是屬於大多數,始終香港人睇 show 都是不夠放。

談一點技術上的東西吧。舞台是簡約的,方家班純粹以歌會友(這是好事),但樂器分佈好像有點 unbalanced,尤其是當一丁去盡打鼓時,很難聽到 chorus,要很用心才留意到,更別論整晚都被 drowned out 的弦樂了。蝦碌位一點也不出奇,我和朋友一直在討論,究竟《Over》中的 instrumental 位多了一下很特別的 beat,是故意的還是蝦碌位?我不是故意的雞蛋裏挑骨頭,但突然加了一 beat 也很 outstanding,是否 drumming 中一個 technique?Khalil 聲有點沙,但很高興他好像狀態回勇了,最少 fanfare 位都唱得很有力,希望他健康地完成餘下的演出吧。

最後,送上幾張照片:



 
經典《南音》pose。

 
《四人遊》。

 
《忘了美麗》,型爆。

27 July 2011

白色維度五日遊 White Dimension 【Shimmer of Dawn】



White Dimension Shimmer of Dawn

1. 流沙 Quicksand Parts I - IV
2. 閑 Idle
3. 尋歡作樂 Fantasy
4. 蔓延 Pervasion
5. 暮 Dusk
6. 循環 Recursion
7. 缺氧 Hypoxia
8. 彌留 Lingering
9. 過期 Expired
10. 沒有音樂的天氣 From Winter to Spring
11. 立春 Lichun
12. Night is Falling



「獻給都市中每一個想逃出來的靈魂。」大碟內側,中英對照,簡單一句是這樣寫的。

昨晚我和一位將要投身社會的朋友吃飯,如常地無病呻吟,討論一些「現代人在找尋甚麼」之類的問題,很玄。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起身、工作、睡覺無限 loop,不斷循環,目的是甚麼?買一層樓?然後呢?戶口不見得好,但心靈更見空虛。不只是香港,這是世界性的通病,生存為了甚麼?談到這裏,我突然想起我欠了人一篇碟評一年多:此刻人生是為了還碟評債。

我很少聽香港的 indie 作品,主要是因為沒有時間去用心發掘,對上一次都是上年 the evening primrose 的【Starless】了。而今次要介紹的是 White Dimension 的大碟【Shimmer of Dawn】。

White Dimension 的主理人是何沛澄,他是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學院電腦科學系的畢業生,畢業後卻跑了去玩音樂,到了歐洲各國發掘當地的文化聲音,回港後成為獨立音樂人,除了為自己的音樂發聲,亦幫廣告作曲和其他作品編曲。大學時自資灌錄了第一張專輯【今日天氣,小雲】,並組織了第一代 CB3 山村樂隊。之後在網絡發表《我們循序漸進邁向 2012 世界末日》,一度被主流傳媒報導而開始嶄露頭角,上年底因《小明上廣州》而開始被樂迷關注。但 White Dimension 的音樂風格很不同。

Alternative、prog rock、art rock,whatever,任你叫,White Dimension 的音樂比主流樂壇的複雜,玩多層次、玩多轉折、玩多段落。【Shimmer of Dawn】的主題就隱藏在向 Pink Floyd 致敬的封面中,由外層的黑暗,經過像 René Magritte 的超現實作品《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般的內層,走到第五層的光明,也就象徵一個現代都市靈魂用五天從迷失走到解脫的心路歷程。

大碟第一首作品是一個大衝擊,一首超過八分鐘、分四段的 episodic 作品《流沙 Quicksand Parts I - IV》,Part I 是有一點黃耀明迷幻影子的 intro,接住一段 instrumental 爆發,之後客席女 vocal Michelle 加入將激烈的音樂平靜下來,帶入由色士風主導 irregular rhythm 的 middle section,再回到一個 conclusion,多變的風格設定一開始迷失的主題,並突然衝入第二首作品,upbeat、ABABA 式的《閑 Idle》,再突然衝入大碟第二 plug、比較 conventional rock、CB3 山村樂隊客串的《尋歡作樂 Fantasy》,將抑制住的負能量和 frustration 在慾望中的隙縫釋放。

這樣暴走就過了兩天。你不會發覺的,因為你一直在衝。在第三天耗盡精神發洩之後自我沉溺,帶來大碟中我最喜歡的作品《蔓延 Pervasion》,簡單的 acoustic guitar 加大提琴有可能第一時間令人想起 Damien Rice,這是一首編排得很好的歌,chorus 之後的 guitar slide 帶回 third verse,再到 bridge 和之後的高潮位,剛剛恰到其分。MV 也拍得非常有心,一定要看。到夜幕低垂,看見鏡中人憔悴地在《循環 Recursion》中困獸鬥,將 musical environment 帶來一陣久違的「英倫風」(雖則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 Stereophonics 的《Mr. Writer》),又一次在黑暗中沉淪,就這樣過了三天。

沉淪過後是放縱,讓意識進入霧世界中的旋渦,隨住《缺氧 Hypoxia》中的 downtempo、trip-hop beat 配弦樂的浮力上下飄盪;或者在厚厚的和聲、three-note motif、acoustic guitar 上周旋等《過期 Expired》。最後還是在《沒有音樂的天氣 From Winter to Spring》的強勁節奏下奔走,從心靈的寒冬向新開始出發,不過,之前,「來吧趁溶雪前/來堆雪人嘛」。突然樂觀了。

走出困局時就是靈魂昇華之時。走到第五個窗--那個在唱片封面的白色世界--原來已來到《立春 Lichun》之時。這個是否世界的盡頭,是否已找到答案呢?重要嗎?如果你信「懷著樂觀總有轉機」的話,一切愁雲慘霧都會變成光明的白色維度。當腦中的結被解開了之後,靈魂終能夠得到自由去發掘新的領域,以一曲帶爵士風格的 free-form instrumental 《Night is Falling》結尾,也貼切不過。

【Shimmer of Dawn】中的這五日遊,來自都市的你和我應該都經歷過不少次,然而大部人最後的解脫也只是另一次沉淪的開始。要找一個缺口突破,也許要想想我們究竟在找甚麼,生命中需要一點甚麼。有幾多人可以像何沛澄般切實地、灑脫地隨興趣夢想進發?現實殘酷,但他和 White Dimension 的朋友比我們這些坐著齋 talk 的人已做得更多行得更遠,值得我們繼續支持。繼續加油。

29 May 2011

王菀之 【Cinema of Love】

 

王菀之 Cinema of Love

1. 柳暗花明
2. 末日
3. 安妮.法蘭克
4. 錯過了地址
5. 最好的
6. Colors of the Wind
7. I Dreamed a Dream



上年【Octave 柯迪夫】的《開籠雀》向主流聽眾表現出王菀之聲音的可塑性,讓沒有聽過《雷電》、《面斥不雅》、《粒糖有毒》等作品的朋友聽到這把「被天使吻過的聲音」、「雞仔聲」以外的音樂世界。如果閣下對王菀之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我真的受傷了》或《手望(守望版)》的話,買一張【On Wings of Time】聽聽吧。結果呢?之後派台的是比任何作品都更極端的《最好的》和實驗性很強的廣告歌《柳暗花明》,這是對沈悶的香港樂壇一個非常正面的衝擊。如此一說,《開籠雀》是一個不小的里程碑。

Descending scale 帶入第一首作品《柳暗花明》,女性護理產品廣告的主題曲。林夕的詞也許不是湊巧的吧,這音樂壯舉,含蓄的提就含蓄的欣賞。一首節奏感很強的作品,樂器分佈很精彩,如果有一天王菀之跟管弦樂團合作的話會有甚麼效果呢?很想聽一下。順帶一提,那個強烈的節奏是一個基於 6/8 - 3/4 的 hemiola,樂器交叉影響之下節奏變得複雜,而製造出一個豐富的 texture。簡單一點的著名例子有 Leonard Bernstein【West Side Story】中的《America》,或近期一點有椎名林檎【三文ゴシップ】中的《都合のいい身体》,都是熱熱鬧鬧的編曲啊。

熱身後靜一下,帶來了近日派台的《末日》,正正四分鐘。開大腦袋聽和讀《柳暗花明》,突然被沒有花巧的《末日》正面侵襲。失守了,又是黃偉文的好事。最簡單直接、stripped down、無花巧的旋律、歌詞和編曲卻帶來最強烈的效果,給我們帶回【詩情.畫意】時期的王菀之。驟耳聽有一點像聖詩班中的音樂,而黃偉文筆下那一份樂觀(「就算知歲月無多,無憾的生存過,在愛惜中離座,已經不錯」)正打中人心脆弱那部分的牛眼。這是十分自然的演繹,而這亦就是一首好的流行曲的 textbook example。

天災無情,但人禍可以避免。《安妮.法蘭克》的主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德軍迫害的猶太女孩 Anne Frank,她遺留下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紀錄了戰爭的殘酷。這首歌聽得人有點不安,編曲令人有點不寒而慄。在 piano ballad 後面加入 distorted guitar,就好像在處境劇中暗打綠色的燈,聽得人很不自然。引用書中的句子,再加上 bridge 的一段槍聲,悲情的愛與戰爭的痛在同一齣歷史電影中在耳朵的感官世界上畫。

之後來了一首真的電影主題曲:為《不再讓你孤單》而寫的《錯過了地址》。淡淡哀愁,這首歌的焦點是 vocal line。鋼琴 intro 帶入一個由鋼琴主導、很簡約的 broken chord 伴奏,一開始不錯(有潛質可以很 polyphonic,而且 ebb and flow 很有 feel,哈哈),但去到第二段就有點失去秩序、有點「飄」了。不是最亮點,但是親民。

上年聖誕前左右派台的《最好的》,我第一次聽的感覺是:「椎名林檎。」之後有關音樂的問題來了:究竟在這首歌內有甚麼樂器馮翰銘是沒有用上的呢?這是王菀之近年最令人鼓舞的作品,夠黑暗夠癲夠實驗夠電子,好比當年的《雷電》,或更甚。用林夕在《柳暗花明》的「要是那夜沒有一時衝動,破壞那舊床褥換到好夢,怎知損失也有用」開始,經過 Ivana 自己在《錯過了地址》中的「然後兩個人牽著手,解開彼此身上鈕扣,承諾會珍惜對方的溫柔。突然記憶往後走,記不起相愛的理由才懂哀愁。」再用黃偉文的「他,不太值得吧,但你將最好那些全贈他吧。」結尾回應,有點諷刺,很宿命吧。原來 cinema of love,可以是悲劇/瀟灑收場。順帶一提,《最好的》MV 是我看過香港樂壇中最有電影感、超現實及有張力的 MV,值得有心人用心細看。

碟尾 Ivana 演繹了兩首外國作品。第一首是 1995 年迪士尼動畫《風中奇緣》(Pocahontas)原聲帶中的《Colors of the Wind》,內容是人應該與大自然並存,而不是要控制大自然。第二首是音樂劇《孤星淚》(Les Misérables)中的《I Dreamed a Dream》,前年因「靚聲村姑」Susan Boyle 在 Britain's Got Talent 中感動全城而再度成名。我想知,將一首已經 orchestrated 的作品重新 orchestrate,音樂上有甚麼要考慮呢?這就是我們需要一隊管弦樂團、在大會堂演奏廳伴奏著名伶運功大唱的時候。在這裏,我們聽到「學院派」的王菀之的唱功,在平日的作品是不會聽到如《I Dreamed a Dream》中那種圓渾雄厚的唱法的,絕對期待 live 的演出,希望到時在香港吧。

【Cinema of Love】這張音樂濃度極高的 EP 在短短二十七分鐘內證明了王菀之聲樂上的可塑性,也展出馮翰銘音樂上的可能性。慢功出細貨等得人不耐煩,但也是非常值得的。香港樂壇仍有希望,還有很大的希望。對自己好一點,支持一下優質本地創作吧。

25 April 2011

不能熄滅的生命 Nielsen: Symphonies Nos. 4 and 5; LSO / Davis



Nielsen Symphony No. 4 "The Inextinguishable"
Nielsen Symphony No. 5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Sir Colin Davis, conductor

LSO Live 0694



大約兩、三年前,我與朋友討論了一個問題很久。一開始我們問自己,有甚麼古典音樂作品,我們認識的或喜歡的,是毫無疑問、切切實實、貫徹始終的一首「開心」作品。當然,這就好像問人「你快樂嗎?」之類的問題,一下子就將對話帶到一個抽象、超現實和不切實際的層次。甚麼叫「開心」,你的「開心」是我的「開心」嗎?

在我將這篇變成一篇心理輔導課程的講稿之前,我可以透露我的答案:沒有……吧。所以之後發掘音樂時心中都帶著一把無形的「開心尺」--到底幾時才可以在古典音樂世界裏找到一些好像陳奐仁 x MC Jin 那樣高呼「I'm so happy」、釋放正能量的作品?莫札特的鋼琴作品算不算?

於是在探索的其間(重新)發現了幾位當時以民族主義(nationalism)掛帥的作曲家:捷克的 Dvořák、挪威的 Grieg、西班牙的 Albéniz 等等,他們為自己的民族而驕傲,寫出多首歌頌地道文化的作品。聽 Grieg 的《Lyric Pieces》或 Albéniz 的《Chants d'Espagne》,你可以輕易聽得出一份喜悅,有時可能比較陌生,但是都會感染人的。

另外又找到一類「樂觀的快樂」,不過大前提是要有樂觀需要的潛台詞,例如,人類在水深火熱的時候。

丹麥作曲家 Carl Nielsen (1865 - 1931) 早期都可以算是一位民族主義作曲家,但風格有點不尋常,有時作品會中途變調,將整個 tonal centre 改了,帶來一種小動盪和不安。他的作品近年來開始復興,所以在很多演奏廳都開始見到樂團演奏他的樂曲,這張大碟就是 LSO 在倫敦 Barbican Hall 的現場錄音。

Nielsen 寫了六首大型交響曲,其中以《第四》和《第五》最著名。《第四》又名為「The Inextinguishable」(不能熄滅的),是 Nielsen 最戲劇性的作品,三十五分鐘坐過山車大上大落。看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Nielsen 希望寫一首代表 life force 的作品,一首歌頌對生命有熱誠、生生不息的作品。如是者,Nielsen 就寫了一首名為「The Inextinguishable」的交響曲,由一開始的 D minor,用長又廣的旋律流水式的帶出生命的川流不息,去到最尾的 E major,不斷用轉調表達出雖然因為戰爭,生活不可能再是一樣的了,但還是要活下去,因為 life force,生命的原動力,是不能熄滅的。而這首交響曲出名的另一個原因,是代表 life force 的有兩組定音鼓,一般會放在樂團最後面,對立著,所以現場看的話是頗壯觀的。有時聽著會想,這種樂觀其實可以延伸到戰爭以外的情況。

如果《第四》屬於「原始」的 life force,相比下《第五》探討的是比較「有智慧」的,就是「好」與「壞」的對壘。雖然 Nielsen 沒有特別表明這也是與戰爭有關的,但很多強勁有力的節奏和旋律都令人聯想到戰爭。《第四》出名的是一對定音鼓,而《第五》的是一個小鼓(snare drum,軍隊常用樂器之一),中間不斷交叉穿插主旋律,第一時間令人想到 Shostakovich《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中一段代表入侵的三個小鼓手。這是一首非常奇怪的交響曲,只有兩個樂章,而且分段十分零碎,有很多突變,一時只有兩三種樂器靜靜合奏,一時管、弦、鋼、敲擊四家同時硬碰硬,像是正邪角力的起跌,叫人熱血沸騰。

Nielsen 的六首交響曲很多指揮家都灌錄過了,我較常聽的是 Herbert Blomstedt 在 Decca 的版本,很圚滑,有時甚至浪漫。Colin Davis 這一張新專輯充滿活力,開始了就停不了,音樂層奏得非常清楚,特別是異常複雜的《第五》。略嫌錄音比較乾涸,聲音有點遙遠和「不夠立體」,但 live recording 始終很難加多幾支咪再後期製作。如果不介意一點點距離感的話,這是一個上乘的演奏。

其實早在上個月我已經想用「不能熄滅的生命」這個標題為日本的災民寫一篇打打氣,卻一直下不了筆,之後在多個國家又發生很多戰爭,導致生靈塗炭。每一日讀著 BBC News 都令人很灰心,也好像做不到了甚麼。我知道這與一開始談「開心」的音樂有別,但畢竟這也就是我所提到的「樂觀的快樂大前提是要有樂觀需要的潛台詞」。謹希望獻這一篇給受盡天災人禍煎熬但仍對生命還有希望熱誠的災民,能平安堅強的走下去,並扶持失去希望的重拾信心。這也許是我暫時可以做到的。

下一篇不會這麼沉重的了。

05 March 2011

皎潔的漣漪 Ketil Bjørnstad / Svante Henryson 【Night Song】

 

Ketil Bjørnstad / Svante Henryson Night Song

1.Night Song (Evening Version)
2. Visitor
3. Fall
4. Edge
5. Reticence
6. Schubert Said
7. Adoro
8. Share
9. Melting Ice
10. Serene
11. The Other
12. Own
13. Sheen
14. Chain
15. Tar
16. Night Song (Morning Version)



寫了這個沒有任何音樂方向的 blog 一年多,最多人看的其中一篇居然是 Keith Jarrett 和 Charlie Haden 的【Jasmine】的這一篇。朋友說是因為那是我筆下最不 analytical 但卻最有 feel 的一篇。預料不到,但多謝支持。如果閣下讀完那一篇而又喜歡那張大碟的話,有可能會對以下介紹的有興趣。

和 Keith Jarrett 一樣,Ketil Bjørnstad 都是 ECM 旗下的爵士鋼琴手,亦是所謂的「European jazz」的主要玩家之一。「European jazz」其實是一個頗籠統的稱號,大概可以指那些「作」(composed)出來的爵士音樂,而非大眾 stereotype、有大空間給演奏者即興演奏的那種。

來自挪威的 Ketil Bjørnstad 被大眾傳媒稱為「文化天才」(a cultural prodigy),這傢伙十六歲便與奧斯陸愛樂演奏巴托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後轉玩爵士音樂,但同時亦當了一名小說家,作雙向發展,並寫了無數得獎作品。

Bjørnstad 很喜歡用 elemental 的東西作為他的主題,看一看他的 discography,有一張是叫【The Light】,兩張叫【The Sea】,一張叫【The River】,這與他的音樂風格有關。幻想一下水的特性:形狀是隨容器和週圍環境而定的。他的音樂的 building block 很簡單,沒有轉彎抹角,你聽到的一個 chord 就是一個 chord,一句就是一句,但可塑性很高,透過樂器分佈就做出很多很 atmospheric 的效果,而且像水一樣,不斷隨 context 轉變。例如在【The River】中鋼琴配大提琴慢慢的川流不息在【The Sea II】中加入大 echo 的電結他就變成了充滿空間感的一望無際,然而那細細的生命力則透過和弦的變化不段延伸,像流水,或聽命於月球引力的海水。整體意義也許不大,但就是一份簡單的美。淡然,但有朝氣,和氣質,我想。上年的【Remembrance】鋼琴與色士風對鼓在傍晚倚星對話,加了一份滄桑,卻減不了雅致。這一份獨當一面的型格,在 ECMPlayer 聽了 sample 就立刻愛上了。

二零一一年甫開始 ECM 就推出了【Night Song】,立即買了回來。夜晚的歌,大家會想到甚麼呢?很個人的東西吧。諷刺地,ECM 用了白色為主的封面,不知用意為何。今次的,不是流水,反而像平靜的湖,因點點風吹或微盪而泛起了大大小小的漣漪,綿綿的詩意勾起一段段的思緒,也帶來最窩心的真摯情懷。

說著奇怪,與 David Darling 錄的【The River】也是大提琴配鋼琴,為甚麼兩張大碟感覺大不同?【The River】的是比較著重合作性,以一體向前推進,靈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 William Byrd 和 Orlando Gibbons 的合唱團作品,所以聽得出作品都是很有規律的。這張大碟比較著重旋律上的發展,鋼琴伴著大提琴奏出一段段美麗鮮明的旋律,就好像古典音樂的 cello sonata,聽得久了能唱出旋律來也不定,所以就成為「songs」了。今次的靈感則是來自舒伯特的。

最好的例子是《Fall》,簡約得像是 Arvo Pärt 的作品,充滿 harmonic suspension 的 broken chord 上一段長而簡單的旋律不費吹灰之力就引聽眾到神秘的異空。又或者是整首大部分都是 in unison 的《Melting Ice》,不斷重覆的在一個 D - E - G - A 的旋律上打轉。簡單,但令人回味的就是如此而已。

如果你像我一樣,每一日看到新聞之後都覺得這個世界越來越混帳,充滿不公、充滿戾氣,但又教人愛莫能助,聽【Night Song】是一刻救贖。與其說【Night Song】是刻意地打住治療系的旗幟來的,這張大碟更像 Bjørnstad 一向的風格,很 elemental、很基本直接的,你聽到的一個 chord 就是一個 chord,一句就是一句。在一個複雜得畸形的二十一世紀,我們都需要簡約的去取一個平衡。本來無一物,很多時追求的只是心境平靜,有時晚上喝著茶望著皎潔月亮的倒影思考一下都是一大樂事。聽著【Night Song】,當然。



延伸閱讀:
ECMPlayer (含《Own》試聽)

27 February 2011

面面俱圓 陳奕迅 【Stranger Under My Skin】



陳奕迅 Stranger Under My Skin

1. 六月飛霜
2. Stranger Under My Skin
3. 最後派對
4. 苦瓜
5. 沼氣
6. 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

1. 樂園
2. 等你愛我
3. 因為愛情



上年十月陳奕迅帶我們上山品嘗大氣找高人,結果找來了外世的薩頂頂、隱世的露雲娜和玩世的林敏驄。半年不夠,原來還有下集,今次玩下海。

首先,一張大碟十二首歌,例價一百有找。分開兩隻,每隻八十五,如果不是陳奕迅的話,一般香港人睬你都有味。再看,原來遲一點還會出特別版,老老實實,唱片公司應該見好就收。

不過如果說分開兩隻碟是為了讓樂迷慢慢消化每一隻歌的話,這我倒是同意的。陳奕迅沒有派台的滄海遺珠,有可能《一切從音樂開始》一晚都播不完。如今每六隻歌出一張 EP,至少樂迷會花多一點時間精神去細心欣賞每一首歌,讀歌詞的讀歌詞,練唱畸的練唱畸,聽編曲的聽編曲。至少,希望如此。

陳奕迅已經去到一個頗難搞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要尋求音樂上的突破,又要保留忠心的主流聽眾,同時亦背起培育樂壇新血的責任。但【Listen to Eason Chan】和【Taste the Atmosphere】就證明,刻意偏離 status-quo 是吃力不討好的(口口聲聲話要踩界玩味歌的人有幾多記得《熱島小夜曲》和《變色龍》?),所以要找一個平衡。【Stranger Under My Skin】就全做到了。

由定音鼓帶起的結他、鋼琴、人聲前奏帶來第一首作品《六月飛霜》,林夕詞。一開始就擊鼓鳴冤?有甚麼冤情?網民熱烈討論歌詞的含意,是否帶有批判意味,請動動腦筋自己定奪,歌詞不難明。聽時留意一下,中、西 plugged strings 一起帶起的 chorus 到中間加電結他 distortion 到最後大堆頭的舖排是否刻意的在歌詞上加上無形的反諷?

點題曲《Stranger Under My Skin》由無名氏的結他名作《Romance d'Amour》作基礎。這首作品是因為 1952 年的法國電影《Jeux interdits》(禁忌的遊戲)而舉世知名,著名結他手 Narciso Yepes 曾經灌錄了原聲大碟。下雨聲、小調的旋律加獨白營造出十分孤寂的氣氛,就好像《重慶森林》裏的金城武,只不過 setting 是在西班牙而已。英文獨白是否如有人提到般「扮野」則見仁見智,但那煙燻多年的 husky voice 頗性感。中後段穿插的是 synthesiser,不會是 ondes Martenot 吧? :-p

《最後派對》頭幾次聽沒有留意歌詞,原來是《活著多好》的樂觀版。外國人的最後派對,是叫「celebration of life」的,以「完成生命」去視這個必經過程,不比較正面嗎?(又想到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不是生的對立,是生的一部分。」)當然,是否可以如此豁達人人經歷不同,就算理性明白感性亦未必接受。雖不算是新題材大道理,但相信對不少人來說這是一點啟發。慢板一個一個 chord 的流行 piano ballad 上加上「band sound」,曲式親民,驟耳聽甚至是首激昂的作品。

聽碟前,印象中好像聽過另外兩個版本的《苦瓜》,第一個的編曲很單薄,像是 demo,有人強烈批評,引發網民熱烈討論;而第二個是「切茶」版。老實說,這首歌真的很 K,不過在這 EP 的位置卻是很不錯的 buffer zone。新的編曲幫助很大,這個豎琴加管弦樂的 orchestration 其實沒有秩序,但卻為原本由鋼琴主導的 accompaniment 加強了高低起伏,反而帶出了 chorus 那個很長的旋律。第一次接觸 Kenix Cheang 的名字是在 YouTube 看到她翻唱何韻詩作品的片段,所以潛移默化下第一個印象覺得《苦瓜》有點《勞斯‧萊斯》 feel。原來她是做幕後的,我想陳奕迅是想帶人留意她吧。

《沼氣》,官方英文名叫「METHANE」,是充滿戾氣的暴走電音作品。詞人陳詠謙用沼氣有毒借題發揮刻劃頹廢、自我形象低落的毒男(「四百萬養隻大廢物」),很久也沒有聽過 Eason 玩這類型的音樂,驚喜。Chorus 不斷重複的「沼氣」是否刻意玩粗口諧音只有製作單位才知,是也不奇。(嚴格來說 methane 只是沼氣其中一個成份,並且是沒有毒的,但是很易爆炸;沼氣亦會令人窒息,或 asphyxiation。)

最後,聖誕派台的《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玩 piano-led jazz ballad,mood 和 feel 都不錯,略嫌唱得有點拘謹和刻意,放鬆一點會更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Robbie Williams 2001 年的《Swing When You're Winning》,看看一位流行男歌手如何成功踩界唱 jazz。

【Stranger Under My Skin】有一張 bonus disc,收錄了三首國語作品(其實也可收錄潘迪華【My Dream My Way My Indie Music】中的《Chinese Blues》啊,正好與《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相映成趣。)我最喜歡的,是上年收錄在黃韻玲【美好歲月】的《樂園》,派對曲式,編曲夠爽夠緊湊,兩人唱得合拍,熱辣辣又好玩,一絕。相對下,《等你愛我》是一首很 standard 的佳作。與王菲合唱的《因為愛情》如果不是陳奕迅加王菲這個配搭的話應該不會有 noise,他有他唱,她有她唱,沒有火花,一歌之隔即被《樂園》比下去。

在 Harper Lee 的名著【To Kill a Mockingbird】中主角的父親 Atticus Finch 有一句名句:「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 until you climb into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聽了陳奕迅十幾年的你和我,其實一直都明白他的用意嗎?抑或其實我們都是他皮膚下的陌生人?我不是行內人,但我覺得【Stranger Under My Skin】已經做到行內行外面面俱圓了。老老實實,有冇第三集?



延伸閱讀:
【Taste the Atmosphere】碟評
陳奕迅皮下就是扮野講英文嗎?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 by 3C Music
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下的計較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維持水準卻方向未明?--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 by 心跡.流影

06 February 2011

生物股長與三次元機械鳥 Salonen: Helix, Piano Concerto, Dichotomie; Bronfman / LAPO / Salonen



Salonen Helix
Salonen Piano Concerto
Salonen Dichotomie

Yefim Bronfman, piano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8103



首先,對不起,J-Pop 與 sci-fi 動漫迷,我引了你們進來,我是故意嘩眾取寵的。很明顯芬蘭作曲家和指揮家 Esa-Pekka Salonen 與唱《Naruto》主題曲的日本三人組合是沒有關係的。當然啦,《螢之光》都是一首不錯的 J-Pop 作品。(要急補鑊,汗。)不過這篇是要介紹一張現代古典音樂大碟的。

談生物股長之前,先談談「現代古典音樂」(Contemporary classical)吧。很多人說現代古典音樂很難聽,「難聽」是指「不容易聽」和「不好聽」,很學術,又複雜又要分析這樣那樣,有很多更沒有旋律或和弦,有些甚至用上一百部拍子機去寫音樂。John Cage 的《4'33"》寧靜呢?這是藝術嗎?甚麼是音樂?

接觸不到也許只是未遇到。沒錯,現代音樂越來越破格、越來越個人化、越來越「難聽」,很多作曲家的確與主流大眾想聽的越來越脫軌,有時連讀音樂的人都問 what's the point(例見:New Complexity),很多時賣點都是一個 concept 而不是動聽的旋律,所以很多人聽到「現代音樂」便避之則吉,沒有「feel」嘛。

但其實呢,現今還有不少作曲家都寫下一些頗有深度的作品,可以忠於自己風格而同時又令大眾容易接受(說的是任何有心有耐性聽音樂的人,不只是標準古典音樂樂迷)。有可能十個作曲家當中有一、兩個吧,所以一切都只需要耐性發掘,問題只是從哪裏開始。

有心的人大概可以從這大碟開始。

Esa-Pekka Salonen 出名有可能是因為他是一位高質多產風格廣的指揮家,有點英俊,有點氣質,亦有點像電視台的一位綠葉演員。軟硬件兼備,是標準完美男人、白馬王子(雖則他五十有二,已婚並有三名子女,but girls, you still have a chance)。但他卻視指揮為副職,真正身份是一位作曲家。

在日本,在學校班上照顧動植物的同學就被稱為「生物股長」。機械鳥就是機械鳥,用人造架構模仿大自然的藝術品,一舉一動都是擬人。Salonen 的音樂很多時都是基於很多一小句又一小句的 fragment,節奏上都是不斷重覆,很機械及很有規律,但一塊一塊放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大架構,透過和弦旋律的細微變化和樂器之間的交流變奏去造出一個不斷蛻變的音樂世界。換句話說,Salonen 用音樂造了一群機械生命體,而他作為這個世界的生物股長,就要去照顧它們的去向。

這樣說很抽象,但為獨奏鋼琴而寫的《Dichotomie》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首作品有兩個樂章,第一個叫 「Mécanisme」 ,第二個叫「Organisme」,作品的靈感居然是來自 DNA replication!Salonen 自己形容「Mécanisme」是一個逐漸人性化的機械(「 I imagined a machine that could feel some sort of joie de vivre, and in that process, i.e. becoming human, would loose its cold precision.」),而「Organisme」則是一棵隨風搖曳的樹(「A metaphor I had in mind was indeed a tree, not a huge one, more like a slender willow that moves gracefully in the wind but returns always to its original shape and position」)。這首作品極其難彈,除了有很多非常考腕力的六度 chord 和 glissando (「掃音」)之外,亦考琴手用絕對控制去製造一個有規律的架構,繼而將它人性化,可想而知有幾多人成功挑戰這首作品,就算聽 Bronfman 彈都好像彈到就要爆血管般。看過譜,怕怕。然而這不段生長的音樂好像停不了的,最後 Salonen 要將「Mécanisme」擴展,寫成大型樂團作品《Foreign Bodies》,令這人性化機械進化成外星生物,學曉身體語言(「Part I: Body Language」),再學語言(「Part II: Language」),最後學上文化(「Part III: Dance」)。由一組音去到一個外星世界,之後更成為現代舞音樂,寫到這裏,不得不佩服 Salonen 的想像力。

這大碟的主要賣點是中間的《鋼琴協奏曲》,是 Salonen 寫給 Bronfman 的作品。「機械鳥」(robot-birds)是 Salonen 自己用來形容第二樂章的。這首作品不斷細微變化伸展,好像看細胞分裂,又好像坐在看《變變變生命力》,從靜態觀察動態,半小時來來回回爆小煙花,十分刺激。開首有 Pärt 用敲擊樂的影子,和弦像 Debussy,中段有點像 Prokofiev 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詳細就不談太多了,因為很多都很技術性,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官方 programme notes。這首作品的 sound world 很特別,就算不明背景資料都會被它吸引,一定要聽,可以視為 Rachmaninov 鋼琴協奏曲的科幻式延伸。

反觀第一首作品叫《Helix》(螺旋),是 Salonen 為俄羅斯指揮 Gergiev 而寫的,YouTube 上有一段 Gergiev 用牙籤指揮這首作品的片段。《Helix》呢,又是和 bio 有關的。這是一個 helix,一條像彈弓的三次元曲線。這個形狀很重要:你我身上的蛋白質大多是排成 (alpha-)helix 形的胺基酸,而 DNA 的那個叫 double helix。Salonen 用這個作為視覺上的出發點寫成一首作品,但他的 helix 有點不同,是一個不斷變小的 helix,一個在圓錐上的 helix。這首音樂是一首 encore piece,基本上是一首不斷加快的樂曲,去到塔頂無路可走時被迫停下來。擺在大碟開頭,只是為了要令人聽到熱血沸騰,為之後的打下基礎。

這是開壇以來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多謝大家和我癲到這裏。不知為何,雖然所有 DG 大碟都是環球代理的,這張大碟在香港卻很難買到。我是上年在新加坡無意碰上的,有心的香港朋友有可能要到官網買了。



延伸閱讀:
大碟官方網頁
Esa-Pekka Salonen 官方網頁
Chester Novello 網頁

07 January 2011

7th Jan 2011: Stravinsky, Britten, Tchaikovsky (Atherton / HKPO / Atherton / HKCCCH)

STRAVINSKY Symphonies of Wind Instruments
BRITTEN Les Illuminations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Act II)

Elizabeth Atherton, soprano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avid Atherton, conductor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Friday 7th January 2011



上一次聽香港管弦樂團是多少年前的事呢?一年?兩年?上一次好像是 Joshua Bell 拉柴可夫斯基和 Prokofiev 的《第五交響曲》。今次在香港難得有機會就去了一場。坐前排左面,first violin 對出,剛剛看到 celesta 和豎琴。學生票價六十,送場刊再聽足兩個鐘,全場入座人數都不夠四成,有時我都為 HKPO 揼心口。當然,電視台播兩小時大結局,也不難怪香港人寧願坐在家看陳法拉。所以這次有可能只是個別事件,我也不便多作評論。

演奏會之前其實有一個 pre-concert talk,雖然海報有 advertise,但沒有人知道那個 talk 其實是在哪裏舉行,經多次詢問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在文化中心四樓。首席單簧管叔叔出來介紹一下曲目,又講了一下與 Atherton 合作的點滴和 HKPO 的練習過程,都很 info-taining。如果每一次演奏會都有這樣的 outreach activity 其實都不錯。

開首的樂曲是 Stravinsky 的《Symphonies of Wind Instruments》,一首不太 audience-friendly 的作品。這首樂曲是寫給 Debussy 的,一開始聽起上來沒有連貫性而且音質單薄,基本上是一部分又一部分組成的 sound collage,考樂手的技術和考指揮去利用他們去串連成一首有意義的樂曲。指慣現代樂曲的 Atherton 指揮這曲得心應手,簡潔得將每個樂層都清楚表現出來。美中不足的是演奏廳的 acoustic:如果回音大一點的話,最後 homophonic 的一段會來得更強勁,有著合唱團般的音效,可惜在文化中心演奏廳,一切都變得很單薄,令原本奏得很美的 chordal section 變得不太湊效。

取材於 Arthur Rimbaud 的詩,Britten 的《Les Illuminations》是為女高音和樂團而寫的(之後 Britten 的男高音伴侶 Peter Pears 都有表演過)。我很幼稚,一直想在字裏行間中找弦外之音。這是九首很緊湊的作品,想不到樂團可以奏得那麼乾淨準確,獨奏者的技巧也令人佩服,很好的 support 和 phrasing(用心看的話,她中間也有不少反映這些超現實/達達式歌詞的輕鬆身體語言),最喜歡《Phrase》、《Antique》和《Marine》。

我很高興 HKPO 在上半場冒著趕客之險選了兩首不太主流的樂曲。中場之後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第二幕),聖誕節必聽的(半首)作品。單簧管叔叔之前強調,這次演奏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個跟樂譜而不是跟芭蕾舞員的 concert performance,所以很多耳熟能詳的旋律有可能會比之前習慣聽的奏快了。大部分人都一定會聽過《Russian Dance》、《Waltz of the Flowers》和《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所以樂團就算對此曲駕輕就熟都要步步為營。在 Atherton 指揮下樂員都專注地將一段又一段溫馨的旋律奏出,Atherton 甚至在《Waltz of the Flowers》跳起華爾茲來。五首舞曲各分秋色,樂團的 ensembleness 很突出,十分精彩,這是一次上乘的演奏。觀眾反映很熱烈,最後 Atherton 要五度出來致謝呢。

對比上一次聽,HKPO 的質素提升了不少,應該是 Edo de Waart 的功勞吧。我很想知他們的馬勒是怎樣的,但一直沒有機會聽,而且短期內都不會有了。長駐香港的朋友們,拜託了。

順帶一提,去和離開文化中心時我都是坐天星的。在船上聽 Ravel 的《Une barque sur l'océan》(先是 Boulez 的樂團版,回程時是 Aimard 的鋼琴版),真的很特別……下次在文化中心聽 HKPO,天星碼頭會否仍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