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December 2012

2012 年度最愛:古典篇

古典:
十、Khachaturian / Barber: Violin Concertos (Simonyan / Järvi / DG)
九、Tan: Concerto for Orchestra (Tan / HKPO / Naxos)
八、MacMillan / Arutunian / Zimmermann: Trumpet Concertos (Balsom / Renes / EMI)
七、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9 and 21 (Uchida / Decca)
六、Villa-Lobo et al.: Brasileiro (Freire / Decca)
五、Salonen: Out of Nowhere (Josefowicz / Salonen / DG)
四、Debussy / Szymanowski: Piano Works (Blechacz / DG)
三、de Falla: 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 Noches en los Jardines de España (Lojendio / Bavouzet / Mena / Chandos)
二、Saint-Saëns / Franck / Ravel: Violin Sonatas (Bell / Denk / Sony)
一、Dove: There was a Child (Halsey / Signum)



第十位
KHACHATURIAN
Violin Concerto

BARBER
Violin Concerto, Adagio for Strings

Mikhail Simonyan (violi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Kristjan Järvi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嚴格上來說我選的第十位只是大碟的一半,因為我對兩首 Barber 興趣不大(其實可否用 Naxos 的 Kurt Weill《小提琴協奏曲》代替?都是大碟一半!),但那 Khachaturian 的就真……hoo-la-la-la-la 熱辣辣。聽慣了 David Oistrakh 和 Khachaturian 的錄音,Simonyan 和 Kristjan Järvi 帶來了一個年青有衝勁又清脆的 alternative。第三樂章是每朝 wake-up call 的上佳選擇。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含短片及文字介紹)





第九位
TAN
Symphonic Poem on Three Notes, Orchestral Theatre, Concerto for Orchestra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an Dun (conductor)

Naxos

譚盾的作品質素有點參差。他最令人驚喜的作品都是早期實驗性比較高一點的作品如《水之受難曲》、《牡丹亭》或《1997 交響曲--天‧地‧人》中的一段。之後很多作品如為 YouTube 而寫的《Internet Symphony No. 1》或為郎朗重寫的《Eight Memories in Watercolour》都太沒個人風格。他為郎朗寫了一首鋼協,還未發行大碟,但我不敢想像。今年,良久沒有錄音的香港管弦樂團突然推出了一張譚盾的專輯,無論是支持本地樂團好,抑或是支持華人作曲家也好,還是支持 Naxos 繼續以高質低價發行現代專輯都好,怎樣也要支持一下。三首作品,兩首是 2012 年出版的。譚盾公演歌劇《秦始皇》之後與男高音杜嗚高成為好友,用他的名字 (P)la-si-do 作為基礎作了一首十二分鐘的作品,充滿譚氏的招牌敲擊和仿中樂式微 glissando 聲效,個人而言,三個音變化不可能太大,旋律著筆太明顯冗長。1990 年的《Orchestral Theatre》則比較抽象,聽了幾次也找不到音樂的主軸,也許作品就是要製造一個抽象的戲劇性發展。令我選這張大碟的,是最後的《Concerto for Orchestra》。這是一首很「完整」的作品,整體概念上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而每個樂章都有獨立的個性,音質上用盡樂器聲效,充滿樂團色彩。其實 HKPO 的質素很高,在譚盾指揮下奏得很乾淨俐落,很有層次感。有可能是這份對本土樂團的 reassurance 令我喜歡上這大碟吧。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八位
MACMILLAN Seraph
TAKEMITSU Paths
ARUTUNIAN Trumpet Concerto
TRADITIONAL Nobody Knows
ZIMMERMANN Trumpet Concerto

Alison Balsom (trumpet)
Scottish Ensemble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
Lawrence Renes (conductor)

EMI

我不是玩 brass 的人,所以對銅管樂器的認識有限。有一次坐火車出倫敦聽演奏會,一位同行的小號手向我推介 Alison Balsom,之後主力聽爵士音樂時又在《BBC Music》發現她最欣賞的音樂人其實是 Dizzy Gillespie,就開始對這位金髮的英國小號手的音樂世界很好奇。她的 repertoire 很廣,而單看這張專輯的 tracklisting 就知這是一張很特別的專輯,很難得 EMI Classics 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還願意投資在一張非主流古典音樂專輯上。專輯的商業焦點是當代熱門蘇格蘭作曲家 James MacMillan 為 Balsom 而作的《Seraph》,是一首充滿一貫 MacMillan 式熱血節奏的作品,而 Scottish Ensemble 的弦樂伴奏優秀得差點搶了 Balsom 的風頭。Arutunian 的協奏曲是一首充滿豐富旋律的作品,而 Zimmermann 的則建基於傳統民謠《Nobody Knows》的十二音技法作品(Balsom 亦用 multi-tracking 灌錄了自己的 arrangement),是一首將不同前衛風格共冶一爐的斑斕之作。大碟我最欣賞的是武滿徹為小號獨奏而作的《Paths》,是一首需要用心聆聽每一種樂器顏色的作品,演奏得非常精彩。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七位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9 and 21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Mitsuko Uchida (piano and director)

Decca

聽內田光子演奏不只是為了那聽音樂的滿足感,而是一次又一次像靈修後般的進化感。無論是她的 Schoenberg 還是舒曼,她都會令你佩服她那對音樂的絕對投入感。多年前她演奏莫札特成名,和 Jeffrey Tate 灌錄了所有鋼協。早前她在 Cleveland 又自指自彈一次,而這是這系列的第三張大碟。《第九》"Jeunehomme" 和《第二十一》都是比較著名和突出的鋼協。前者是莫札特二十一歲時寫的作品,那個獨奏者突入的開首和第三樂章 4/4 rondo 中加插的 3/4 minuet 是古典時期非常破格的風格;後者則是二十九歲的作品,orchestration 開始豐富,用多了樂器和多了像歌劇般的主旋律,見證著莫札特在短短八年內的音樂和創意發展。大碟中這兩首作品都是 live recording,那部 Steinway 的音質、內田光子富生命力又完美平均的演繹和與樂團之間的細膩平衡令人驚嘆,不可錯過的一張專輯。





第六位
VILLA-LOBOS and others
Piano Works

Nelson Freire (piano)

Decca

年中我在 iTunes 找到了五首 Villa-Lobos 的鋼協,而 Naxos 又推出了 Villa-Lobos symphony cycle 的第一張專輯,一陣子帶來了一點小巴西熱。巴西鋼琴家 Nelson Freire 也在這時推出了這張充滿巴西小品的專輯(碟中只有兩首作品是超過四分鐘的)。小品有時很難登上大堂:一首 tango 要放在蕭邦或李斯特的作品之前還是之後?一首 toccata 除了 encore 外還可以放在甚麼地方?但有很多小品實在是非常精彩。Freire 這個曲目,將 Villa-Lobos 和其他巴西作曲家的短篇作品串連起來,一次過令聽眾欣賞一小時十五分鐘的音樂萬花筒,當中有不少鋼琴炫技曲,也有充滿優雅旋律的作品,有些甚至是接近騷靈程度。這些音樂在古典樂壇很罕見,而在爵士和世界音樂樂壇中也許沒有很多像 Freire 般有高超技巧的鋼琴家,將兩個世界之中最好的結合起來,相信只此一家。





第五位
SALONEN
Violin Concerto, Nyx

Leila Josefowicz (violin)
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我很喜歡 Esa-Pekka Salonen 的 sound world。他的作品往往建基於很多細微的組合,沒有很多令人注目的旋律,但就拼湊出一個令人陶醉幻想的迷人空間。這是一個很透明、清新的空間,而音樂的主角就像我們身邊、我們已厭倦察覺的東西,如風聲、雀鳥聲等,是一種作為城市人又熟悉、又陌生、又憧憬、又忘記掉的複雜感覺。今年在芬蘭的一週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想《Foreign Bodies》。Salonen 上年憑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拿到了 Grawemeyer Award,一直期待這張專輯。如果說《鋼琴協奏曲》是抽象的話,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更需用心細聽。《鋼琴協奏曲》中的鋼琴像是樂團的一分子多於獨奏,反觀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則很明顯地有一個獨奏的聲音存在,只聽 Leila Josefowicz 狂風掃落葉的演奏足以令人目瞪口呆,但 Salonen 的 orchestration 更是令人喜歡他的原因。除了他的招牌 scales 和摩打式節奏之外,在《Pulse II》中更加插了一套突如其來的 drum set,很野很 exotic,再配合詠唱般的《Adieu》作結,完全 showcast 了 Josefowicz 多方面的高超技巧。二十分鐘的《Nyx》比較像一首 symphonic poem,很迷幻和神秘,很有電影感,所以 Salonen 才用這位古希臘夜之女神來命名他的新作。





第四位
DEBUSSY
Pour le piano, Estampes, L'isle joyeuse

SZYMANOWSKI
Prelude and Fugue, Piano Sonata No. 1

Rafał Blechacz (piano)

Deutsche Grammophon

這是一張我一聽就上癮的大碟(連《BBC Music》中一向奄尖的 Christopher Dingle 都說「This is breathtaking」)。2005 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全方位大贏家 Rafał Blechacz 在這 Debussy 150 週年中推出了這張專輯,聲稱要對比展出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和表現主義派 (expressionism) 的鋼琴作品。概念姑且暫此不提,而只是他的鋼琴技巧就已是句句鏗鏘,每一軌都是 24K 金。三組 Debussy 作品,由早期的組曲《Pour le piano》,到講求意境和技巧平衡的三首《Estampes》,到比較抽象的《L'isle joyeuse》,都顯得 Blechacz 是一個既有精銳技巧又富想像力的新生代鋼琴家,聽出的畫面是一個七彩斑斕的世界,無論是那遠東的涼亭或是巴黎下午的暴雨,都令人屏氣凝神的聽著幻想。Szymanowski 的兩首重大 dynamic range 和 layer 的作品則展示出 Blechacz 分析精細和彈 polyphonic writing 的技巧。這是一張令人有難忘的第一印象,又同時令人有衝動一聽再聽的奇妙專輯。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第三位
FALLA
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 Noches en los Jardines de España, Homenajes

Raquel Lojendio (soprano)
Jean-Efflam Bavouzet (piano)
BBC Philharmonic
Juanjo Mena (conductor)

Chandos

我很少聽音樂悶到睡著,而其中一次就是幾年前看著譜聽 Martha Argerich 和 Daniel Barenboim 演奏 de Falla 的《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所以我一直都對 de Falla 的音樂有偏見,就算是 Boulez 指揮他的《Harpsichord Concerto》都好,都有點抗拒。有時不喜歡有可能只是--和生命中很多事情一樣-- timing 不對,或單純主觀的只是遇不到好的錄音。近年用心聽多了 Ravel 和 Debussy 的印象派作品,尤其是 Ravel 的《Daphnis et Chloé》,開始從死板分析式聆聽走出來憑感覺去追求意境畫面,再加上如 Jean-Efflam Bavouzet 雋永的琴音和 Juanjo Mena 優美的伴奏,我居然會對我從來都沒有興趣的西班牙花園有一絲憧憬。而芭蕾舞曲《The Three-Cornered Hat》的 orchestration 更精彩得令我對 de Falla 完全改觀。這是我 2012 年 loop 得很多次的古典專輯,希望 Chandos 快點推出第二輯吧。





第二位
SAINT-SAËNS Violin Sonata No. 1
FRANCK Violin Sonata
RAVEL Violin Sonata

Joshua Bell (violin)
Jeremy Denk (piano)

Sony

小提琴男神 Joshua Bell 和鋼琴奇才 Jeremy Denk 為大家帶來有可能是古典音樂史上 BL 味最濃的 CD 封面,而他們的完美合拍就是這張專輯的神奇魔法(詳見那 Saint-Saëns 的最後一個樂章)。兩位技巧高超,演奏清脆俐落不在話下,而最精彩的是他們二為一體、共同前進、主次分明的演繹,那首 Franck 寫給 Ysaÿe 的結婚禮物就是奏得很曖昧,第一樂章聽得人囉囉攣。2012 年的 ear candy,要聽。





第一位
DOVE
There was a Child

Joan Rodgers (soprano)
Toby Spence (tenor)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Choru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Youth Choru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Children's Choru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Simon Halsey (conductor)

Signum

今年,不知為何,時常很懷念中學在合唱團胡混的四年。如果不是唱過(或聽過同學唱過)的話,我也許永遠也不會聽 Wesley、Finzi、Howells 等英國合唱團音樂。唯獨是 Jonathan Dove,絕少接觸歌劇的我好像很難才有機會聽到他的作品。今年,不同唱片公司都推出了 Dove 的作品,Chandos 有他的《Magic Flute Dances》,Naxos 有他的《Passing of the Year》,Signum 則推出了這首 oratorio《There was a Child》。

印象中,自 Tippett 的《A Child of Our Time》之後都好像沒有聽過這樣出色的大型 oratorio。Jonathan Dove 的友人喪子,這位友人就請 Dove 寫一首作品去紀念這位十九歲的 Robert Van Allan。中文叫「紀念」,好像有點沉重,有可能不會感受到用英文叫「celebration of life」(慶祝生命)這個概念。的確,九個樂章除了刻劃主角死亡那刻,都是用很正面、快樂的音樂去回顧主角成長的點滴--這畢竟是一個媽媽對逝去兒子的回憶。女高音和男高音就象徵著母親和兒子的關係,而三個不同的合唱團就為不同的文字內容提供不同的音質,(如佻皮的《A Song about Myself》就用了兒童合唱團,要一班小朋友一同一口氣唱「Then he found, That the ground Was as hard, That a yard Was as long, That a song Was as merry, That a cherry Was as red – That lead Was as weighty, That fourscore Was as eighty,」其實很難。)九個樂章是用不同的詩人的獨立作品串連起來,以 Walt Whitman 的《There was a Child》作結,闡述一位小孩成為世界的一分子而世界成為小孩的一部分的過程。音樂風格平易近人,但又不至於刻意親民,而音樂發展則很受文字主導,非常戲劇性。

雖然說不上有共鳴,但就是有一種同理心和佩服感。佩服的是那一份面對傷痛的樂觀,一種在黑暗中用光明填滿生命的能量。在這個複雜的 2012 年,我覺得很 inspirational。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14 December 2012

要愛要愛要愛大同九巧板 方大同 【Back to Wonderland】

 

方大同 Back to Wonderland

1. Can You Feel the Music
2. I Want You Back
3. 你就是
4. 千紙鶴
5. 關於愛的定義
6. 麥恩莉
7. 孤獨孩兒
8. Romeo
9. 媽媽說
10. 愛立刻
11. BB88



在 12.12.12 這一天,方大同發了第六張原創專輯。反正 holiday mood,我愛立刻寫一篇碟評。

近年聽方大同每一次有新作品,無論是自己的還是為他人而作的,在 YouTube 按播放之前,都一樣是很期待,但同時亦都很有保留。到底這次是充滿驚喜的《Rosy》,還是又一首市場先決的冧女歌?

聽方大同不一定需要精通騷靈或藍調音樂的風格。當年喜歡方大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多樣的實驗性,說的有可能是《跳》的 beat、《手拖手》的率性、《十九八七…》那個 completely out of the blue 的結尾或《如果愛》那個跳脫的 groove,有次和朋友談話中無獨有偶一同無端唱起《暖》的「Na na na na na」也是難忘的經驗,當年的方大同就是有令人記得他的音樂的引子,那是一個 character。之後他變了大眾的黑框男神,和不幸爆肺,(和更大的工作負荷?),音樂也隨著變得保守起來,旋律上,甚至節奏上,verse-verse-chorus-verse-chorus-verse,好運時有一段特別的 bridge 或 instrumental,但都失去了當年平地一聲雷的特質。幸好之後來了一張製作優秀的【15】,實驗性回來了,但老實說,專輯有很多 riff 和旋律其實有點牽強,欣賞【15】,但談不上喜歡。

新專輯叫【回到未來 Back to Wonderland】,明刀明槍名指前作【未來 Wonderland】,甚麼葫蘆賣甚麼藥?我們會有《公園》的 riff 嗎?還是《Sorry》的聲嘶力竭?

先談主打。《BB88》 ,惡搞李小龍的 MV,來個功夫大同。《Sorry》mix《Love Song》式鋼琴和弦樂華麗 intro,原來是 fake 人的。這是一首重 bass drum 和鋼琴主導、佻皮的、很緊湊的 upbeat 作品,很喜歡 ~2:27 那個 four-note scale 和之後那些鋼琴 arpeggio(其實可以 jam 到尾),如果不像【水.百合】中的《Flight of the Bumblebee》般大炒的話,live 應該會很有趣。

武之後是文。方文山詞,周國賢的 MV,《千紙鶴》是今年文藝青年的代表作。這個沙鎚、bass、keyboard、strumming 的偽南美式背景很迷幻。用 sequence 的 chorus 橋舊,但我受,那段催眠式 rap 更是令人陶醉,經過 two-voice 的 mini-bridge 再帶回方大同拿手的 descant-over-chorus,很高水準的功夫。

第三主打,《愛立刻》。一拍一拍的慢版作品,好聽一點是一首平易近人的 neo-soul 小品,難聽一點是一首平庸的 radio-friendly plug。鄙人心腸比較硬,所以沒太大感覺,但相信很多人會被歌詞迷到。

大碟 opening《Can You Feel the Music》是一首 prologue,加入 brass,有點像【Timeless Live】中的 jam 位,set 個 groove,set 定 scene…就奇怪了,因為之後的作品和這個 prologue 好像沒有關係…

帶入 keyboard 主導的輕快陽光作品《I Want You Back》,也許是大碟最 loopable 的作品,非常適合 live band 玩,但當然主唱要 rap 得像 Khalil 才行。

我在看《你就是》的歌詞,我想,在這年代說一生一世是很容易的事,但要做到天荒地老很多時都是天方夜譚。這麼老套的歌詞,配上這種老套的曲風,恐怕這年代的歌手也只有方大同才能唱得有說服力。但我就是那個年代的人,也相信那個時代的風氣。這是一首甜到令人有糖尿的作品,選這做 third plug 更好呀。3:04,曳曳。

記憶中,方大同的作品中沒有一首比《關於愛的定義》更 pop 更 K。朋友說,試想想魏如萱唱這一首歌。我說,對不起,我只能幻想到陳奕迅唱這首歌。親民還是妥協,you decide,但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方大同另外一些作品。4th plug?

《麥恩莉》令人想起《愛在》。比起後者,我挺喜歡順暢一點的《麥恩莉》,但當然整首都是 ONE-two-three-ONE-two-three 的 6/8 也許令某些人覺得有點悶。It works for me。C 君的歌詞,聽得人特別淒涼。

Sharp turn 來到《孤獨孩兒》,是一首比較 classic rock 的作品,所以那個 ostinato 和 riff 都比【15】的 blues rock「正常」。我有代溝,是時候拿張 Jimi Hendrix 出來翻聽。在這個位置放一首這樣的作品,有點不協調,但 why not?Diversity,all the merrier。

《Romeo》是一首非常不方大同的作品,我還未想到是那一類型的音樂。那四個不斷重覆的重 keyboard chord 令我想起某段時期的 Elton John,但那條 bass line 是甚麼回事?中間那些隱蔽的結他又是甚麼回事?~2:18,what a chord。很意想不到的一首作品,驚喜。

懷念【Soulboy】時期的方大同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騷靈作《媽媽說》。第一次聽時覺得這是大碟最具音樂性的作品,也許是因為一輪衝鋒之後對一首相對地簡約細膩的作品特別敏銳吧。久違的 soulboy,久違的《南音》式 ad lib 扭音。

十一首作品介紹完。

ちょっと、ちょっと,說好了的【未來】/《未來》呢?單看以上的介紹,你有可能已經發覺這張專輯其實是沒有(音樂上)的主題的,所以如果帶著期待聽的話,有可能會覺得很失望,或有點迷失。但想著,【Back to Wonderland】根本就是方大同以往各大碟各種風格的 summary。如果你是【Soulboy】的歌迷,你有首《媽媽說》,【橙月】的有首《你就是》,實驗的有首《Romeo》,每人也有一點得著,大同世界就是要多元化的共融。有趣的音樂人,往往就像七巧板般有多樣變化的可能性,變幻莫測令人摸不著頭腦,就是他們有趣的地方。【Back to Wonderland】也許沒有立刻大 hit 的作品,或者像【未來】般有話題性,但長久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張我會隔不久就拿出來細味重溫的細水長流之作。

八卦雜誌說方大同即將約滿唱片公司,希望【Back to Wonderland】不是一份轉會前的功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