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February 2011

生物股長與三次元機械鳥 Salonen: Helix, Piano Concerto, Dichotomie; Bronfman / LAPO / Salonen



Salonen Helix
Salonen Piano Concerto
Salonen Dichotomie

Yefim Bronfman, piano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8103



首先,對不起,J-Pop 與 sci-fi 動漫迷,我引了你們進來,我是故意嘩眾取寵的。很明顯芬蘭作曲家和指揮家 Esa-Pekka Salonen 與唱《Naruto》主題曲的日本三人組合是沒有關係的。當然啦,《螢之光》都是一首不錯的 J-Pop 作品。(要急補鑊,汗。)不過這篇是要介紹一張現代古典音樂大碟的。

談生物股長之前,先談談「現代古典音樂」(Contemporary classical)吧。很多人說現代古典音樂很難聽,「難聽」是指「不容易聽」和「不好聽」,很學術,又複雜又要分析這樣那樣,有很多更沒有旋律或和弦,有些甚至用上一百部拍子機去寫音樂。John Cage 的《4'33"》寧靜呢?這是藝術嗎?甚麼是音樂?

接觸不到也許只是未遇到。沒錯,現代音樂越來越破格、越來越個人化、越來越「難聽」,很多作曲家的確與主流大眾想聽的越來越脫軌,有時連讀音樂的人都問 what's the point(例見:New Complexity),很多時賣點都是一個 concept 而不是動聽的旋律,所以很多人聽到「現代音樂」便避之則吉,沒有「feel」嘛。

但其實呢,現今還有不少作曲家都寫下一些頗有深度的作品,可以忠於自己風格而同時又令大眾容易接受(說的是任何有心有耐性聽音樂的人,不只是標準古典音樂樂迷)。有可能十個作曲家當中有一、兩個吧,所以一切都只需要耐性發掘,問題只是從哪裏開始。

有心的人大概可以從這大碟開始。

Esa-Pekka Salonen 出名有可能是因為他是一位高質多產風格廣的指揮家,有點英俊,有點氣質,亦有點像電視台的一位綠葉演員。軟硬件兼備,是標準完美男人、白馬王子(雖則他五十有二,已婚並有三名子女,but girls, you still have a chance)。但他卻視指揮為副職,真正身份是一位作曲家。

在日本,在學校班上照顧動植物的同學就被稱為「生物股長」。機械鳥就是機械鳥,用人造架構模仿大自然的藝術品,一舉一動都是擬人。Salonen 的音樂很多時都是基於很多一小句又一小句的 fragment,節奏上都是不斷重覆,很機械及很有規律,但一塊一塊放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大架構,透過和弦旋律的細微變化和樂器之間的交流變奏去造出一個不斷蛻變的音樂世界。換句話說,Salonen 用音樂造了一群機械生命體,而他作為這個世界的生物股長,就要去照顧它們的去向。

這樣說很抽象,但為獨奏鋼琴而寫的《Dichotomie》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首作品有兩個樂章,第一個叫 「Mécanisme」 ,第二個叫「Organisme」,作品的靈感居然是來自 DNA replication!Salonen 自己形容「Mécanisme」是一個逐漸人性化的機械(「 I imagined a machine that could feel some sort of joie de vivre, and in that process, i.e. becoming human, would loose its cold precision.」),而「Organisme」則是一棵隨風搖曳的樹(「A metaphor I had in mind was indeed a tree, not a huge one, more like a slender willow that moves gracefully in the wind but returns always to its original shape and position」)。這首作品極其難彈,除了有很多非常考腕力的六度 chord 和 glissando (「掃音」)之外,亦考琴手用絕對控制去製造一個有規律的架構,繼而將它人性化,可想而知有幾多人成功挑戰這首作品,就算聽 Bronfman 彈都好像彈到就要爆血管般。看過譜,怕怕。然而這不段生長的音樂好像停不了的,最後 Salonen 要將「Mécanisme」擴展,寫成大型樂團作品《Foreign Bodies》,令這人性化機械進化成外星生物,學曉身體語言(「Part I: Body Language」),再學語言(「Part II: Language」),最後學上文化(「Part III: Dance」)。由一組音去到一個外星世界,之後更成為現代舞音樂,寫到這裏,不得不佩服 Salonen 的想像力。

這大碟的主要賣點是中間的《鋼琴協奏曲》,是 Salonen 寫給 Bronfman 的作品。「機械鳥」(robot-birds)是 Salonen 自己用來形容第二樂章的。這首作品不斷細微變化伸展,好像看細胞分裂,又好像坐在看《變變變生命力》,從靜態觀察動態,半小時來來回回爆小煙花,十分刺激。開首有 Pärt 用敲擊樂的影子,和弦像 Debussy,中段有點像 Prokofiev 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詳細就不談太多了,因為很多都很技術性,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官方 programme notes。這首作品的 sound world 很特別,就算不明背景資料都會被它吸引,一定要聽,可以視為 Rachmaninov 鋼琴協奏曲的科幻式延伸。

反觀第一首作品叫《Helix》(螺旋),是 Salonen 為俄羅斯指揮 Gergiev 而寫的,YouTube 上有一段 Gergiev 用牙籤指揮這首作品的片段。《Helix》呢,又是和 bio 有關的。這是一個 helix,一條像彈弓的三次元曲線。這個形狀很重要:你我身上的蛋白質大多是排成 (alpha-)helix 形的胺基酸,而 DNA 的那個叫 double helix。Salonen 用這個作為視覺上的出發點寫成一首作品,但他的 helix 有點不同,是一個不斷變小的 helix,一個在圓錐上的 helix。這首音樂是一首 encore piece,基本上是一首不斷加快的樂曲,去到塔頂無路可走時被迫停下來。擺在大碟開頭,只是為了要令人聽到熱血沸騰,為之後的打下基礎。

這是開壇以來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多謝大家和我癲到這裏。不知為何,雖然所有 DG 大碟都是環球代理的,這張大碟在香港卻很難買到。我是上年在新加坡無意碰上的,有心的香港朋友有可能要到官網買了。



延伸閱讀:
大碟官方網頁
Esa-Pekka Salonen 官方網頁
Chester Novello 網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