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December 2010

2010 年度最愛:古典篇

古典:
十、Mendelssohn: Piano Trios Nos. 1 and 2 (Perlman / Ma / Ax / Sony)
九、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Piano Concerto, "I Got Rhythm" Variations (Thibaudet / Baltimore SO / Alsop / Decca)
八、Leighton: Symphony No. 1, Piano Concerto No. 3 (Shelley /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 Brabbins / Chandos)
七、Dvořák: String Quartets Nos. 10, 11, 13 and 14, String Quintet No. 3 and Cypresses (Emerson SQ / DG)
六、Adès: Tevot, Violin Concerto "Concentric Paths" (BPO / Rattle / Adès et al. / EMI)
五、Kancheli: Themes from the Songbook (Saluzzi / Kremer / Pushkarev / ECM)
四、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BPO / Rattle / EMI)
三、Pärt: Symphony No. 4 (LAPO / Salonen / ECM)
二、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Fantasy (Uchida / Decca)
一、Ravel: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Piano Concerto, Miroirs (Aimard / Cleveland / Boulez / DG)

年度作曲家
Maurice Ravel




第十位
MENDELSSOHN
Piano Trios Nos. 1 and 2

Itzhak Perlman (violin)
Yo-Yo Ma (cello)
Emanuel Ax (piano)

Sony

難得 Sony 肯出一隻不是 crossover 或玩 gimmick 的大碟。找來美國三大獨奏巨頭 jam Mendelssohn 的兩首《鋼琴三重奏》一定有 noise,清脆俐落,技巧無容置疑,但略嫌不夠即興,有 heart 有火但去得不夠盡。





第九位
GERSHWIN / GROFÉ
Rhapsody in Blue, "I Got Rhythm" Variations, Piano Concerto

Jean-Yves Thibaudet (piano)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Marin Alsop (conductor)

Decca

買這張大碟,都是《BBC Music》的原故。當你以為聽《藍色狂想曲》(《交響情人夢》片尾曲)聽到厭的話,Jean-Yves Thibaudet 的這個版本應該會另你改觀。這張專輯用了與平常不同的 arrangement 去奏《藍色狂想曲》和《F 大調鋼協》,用心聽的話你會聽得出 Thibaudet 會玩 straight jazz 呢。





第八位
LEIGHTON 
Symphony No. 1, Piano Concerto No. 3

Howard Shelley (piano)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Martyn Brabbins (conductor)

Chandos

Chandos 為英國作曲家 Kenneth Leighton 大型樂隊作品出的第三張唱片。對 Leighton 有興趣,是因為當年在合唱團不時都會唱他的作品,例如他的聖誕作品《Lully, Lulla》,再聽他的其他合唱團作品如《An Easter Sequence》,之後為鋼琴考試選曲而讀到《Conflicts》。他的作品往往都充滿令人熱血沸騰的節奏,好像《第三鋼琴協奏曲》和這系列中第一張唱片的《Organ Concerto》(《管風琴協奏曲》)。聽《第三鋼協》,就好像是 Ravel 《左手協奏曲》中的 lyricism 加 Bartók 的不協調節奏,是十分十分吸引人的一首作品。每一次聽 Kenneth Leighton,我都不明白為何他的音樂會被如此忽略。





第七位
DVOŘÁK
String Quartets Nos. 10, 11, 13 and 14, String Quintet No. 3 and Cypresses

Emerson String Quartet
Paul Neubauer (viola)

Deutsche Grammophon

四、五月時我對弦樂四重奏這個 genre 突然很感興趣,特別是 Janáček 的《二號弦樂四重奏》,而 Emerson String Quartet 的錄音就成了當時的無限 loop。剛巧他們亦推出了新的 Dvořák 弦樂四重奏專輯,就買了回來聽。Dvořák 就是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民族風味,並且浪漫得來不做作。當大部分人都專注在他的《九號交響曲》時,其實他有很多細水長流的小型作品沒被人好好發掘。在這張專輯中,合作無間的 Emerson String Quartet 將所有不明顯的 tension 都一一表現出來,頂級 musicianship 加上乘的作品真的可遇不可求。甚麼叫好聽到喊?聽一聽《十一號》第二樂章的慢版你就知。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六位
ADÈS
Tevot, Violin Concerto "Concentric Paths", Couperin Dances, Dances from "Powder Her Fac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Anthony Marwood (violin)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Thomas Adès (conductor)

EMI

英國年輕作曲家 Thomas Adès 的音樂我總是聽不明(打這句時我正在聽他的《Fayrfax Carol》),也許是因為從沒有看過他的譜吧。打從【Life Story】和【America: A Prophecy】開始我每一次聽他的作品都是覺得,「唔,很不錯,很與別不同,但音樂重心在哪兒?」有可能是因為他的作品往往都建基於音樂層與音樂層之間的磨擦,(如:在《Piano Quintet》中每一樂器的 time signature 都是不同的,都在玩自己的東西然後組合在一起)所以音樂變得彷彿沒有一個固定的註腳點,而在沒有認知的情況下聽只會非常迷失,叫「concentric path」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這樣的作品。聽每一個精彩細節都令人讚嘆不已,但宏觀的聽就迷失大方向,但有可能那樣就是主題想表達的感覺。不去想,隨音樂而行,如聽《Tevot》中由弦樂主導的中後段就聽得出如 Shostakovich 的影子。我還在研究這大碟,但它很令人上癮。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五位
KANCHELI
Themes from the Songbook

Dino Saluzzi (bandoneon)
Gidon Kremer (violin)
Andrei Pushkarev (vibraphon)

ECM

為慶祝格魯吉亞 (Georgia) 作曲家 Giya Kancheli 七十五歲生日而出的這張大碟是否「古典音樂」值得商榷,但 Kancheli 作過不少古典「concert music」,就算吧。這張大碟收錄的是經過 Saluzzi、Kremer 和 Pushkarev 重新編曲、由他作的電視和電影音樂。Kancheli 的音樂給我的感覺一向都是十分蕭條、孤寂、淒涼,但在手風琴、小提琴和顫音琴奏出一段段旋律鮮明的主題曲,感覺就好像在聽音樂盒的小音樂,有一種奇怪的溫暖(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可以怎樣溫暖?)這兩個月在實驗室不時聽的大碟。

延伸閱讀:
ECMPlayer





第四位
TCHAIKOVSKY, P. I.
The Nutcrack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EMI

對於我來說,聽這一張大碟就是 a blast from the past。一段又一段耳熟能詳的旋律奏起,就令我想起小時候聽古典音樂的樂趣。簡單的聽就簡單的享受,不用想太多。現在聽,多留意了柴可夫斯基的 orchestration,欣賞的是另一種東西,若不然有可能我永遠不會發現原來《Waltz of the Snowflakes》是多麼夢幻的一首作品,《Pas de deux》的主旋律其實只是一個 descending scale。這張大碟帶來的除了是佳節的溫情,也帶來了一份對於童真的回憶。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含短片介紹)





第三位
PÄRT
Symphony No. 4 "Los Angeles", Fragments from "Kanon Pokajanen"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Estonian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ir
Tõnu Kaljuste (choirmaster)

ECM

愛沙尼亞 (Estonia) 作曲家 Arvo Pärt 的《四號交響曲》,洛杉磯交響樂團演奏,Esa-Pekka Salonen 指揮。Arvo Pärt 的音樂很平易近人,這種他叫「tintinnabuli」的風格,往往建基於簡單的 triad,以慢打快上下推置,簡約地製造出一個很恬靜的思考空間。在 Arvo Pärt 的音樂裏,「音樂」與「寧靜」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就好像數學上「0」與其他數字都一樣重要。澎湃音樂中一剎間寧靜帶來的衝擊就是思考的原動力,用慢音樂一 步一步製造內心極大迴響就是 Arvo Pärt 音樂的魅力,而這張大碟就正正有這張力。這首交響曲的副題叫「洛杉磯」,主要是因為他想作一首以天使為主題的大型作品,而剛巧洛杉磯交響樂團請他作曲,就順理成章用「Los Angeles」來命名。這張大碟是 2010 年值得一聽再聽的新作品。





第二位
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Fantasy

Mitsuko Uchida (piano)

Decca

一年前重新愛上《Davidsbündlertänze》之後這首作品便成為我最喜愛的 Schumann 作品。上個月已經介紹過這張大碟,我就不在此詳談了。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一位
RAVEL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Piano Concerto, Miroirs

Pierre-Laurent Aimard (piano)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Pierre Boulez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擺到明造馬,Aimard 加 Boulez 玩 Ravel 鋼協,未聽都已經贏一半,更何況《左手協奏曲》真真真係好好好聽呢?聽完之後三個月都在 Ravel mode,學完《Jeux d'eau》又心郁郁想學《Alborada del gracioso》,有乜可能唔俾佢?《Miroirs》真係要一聽再聽,是娛樂,是教材,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必需品。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官方網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