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韻詩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1. 青山黛瑪
2. 安妮寶貝
3. 楊子經書
4. 丹賴斯隊
5. 查理淑儀
6. 堂吉訶德
7. 少年維特
8. 愛德蒙多
9. 風見志郎
10. 美空雲雀
寫何韻詩的碟評,我不得不非常小心,因為我身邊實在有太多 hocc 的粉絲了!
請恕在下孤陋寡聞,遲遲沒有用心聽何韻詩的音樂。前陣子聽了不少椎名林檎,朋友們便不約而同地問我有沒有聽何韻詩,我很慚愧的說除了《勞斯.萊斯》、《韻律泳》等比較出名的作品之外就沒有。這當然不是指椎名林檎和何韻詩這兩個單位在音樂上有甚麼必然的關係,只是突然被人指點迷津,才發現自己錯失了與一位本土的獨特音樂 icon 一起成長的機會。於是聖誕節時特地去買了新的【Supergoo】演唱會專輯,想著,只是聽音樂嘛,live 應該比 studio 錄音來得真摰直接吧。聽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天外有天,conceptual album 的作品,要整隻 album 來聽才聽得出更大的意義。Backtrack 下的第一張專輯就是【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我所認識的 hocc 粉絲(叫「菇徒」吧)中,每位喜歡她的原因都頗不同,有的是因為她的 image,有修讀文學的朋友欣賞她行小眾但顧大眾的態度,亦有玩音樂的朋友喜歡她與兄長何秉舜、陳奐仁合作的火花。聽了【Ten Days in the Madhouse】之後,一次過明白了這三種魔力。一張大碟可從,亦需從,多個角度欣賞,難怪很多樂迷對這碟的評價都是一字記之曰:「深。」
幾年前我不喜歡聽香港流行曲,因為直覺上很多在音樂和題材上都很公式化,沒有新意,那顯然是歧視。【Ten Days in the Madhouse】就是同時在音樂和題材上都破格的佳佳作,也是「香港還有好藝術」的好例子。十首不同風格的流行曲,借古今人物、文學作品談社會現象,怎能不深?誰是美空雲雀?風見志郎又是甚麼東東?
《青山黛瑪》,又是黃偉文玩 gimmick 的玩意,用當紅日本歌姬的名字語帶 N 關食字去談「精神病者」。黛瑪是 hocc 的代碼,她與世人的思想和生活不同,不跟遊戲規則玩就被看成瘋子,孑然離開青山(大樂隊)探討「正常人」的世界,這也許是 hocc 自身的寫照,也是大碟的設定。黛瑪一開始獨自唱著,設定孤寂的環境,其他樂器再慢慢加入,讓這朵「青山之花」慢慢綻放,開到高、開到盡,陳奐仁寫的旋律高到不饒人,好在何韻詩能凌駕她的聲線唱出那高低起伏,一讚。間中的口哨聲和最尾一段誇張的和音也很酷呢。
買這張大碟聽,都算是物質享受。黛瑪離開青山之後見到的第一種現象,就是貧富懸殊。吃不飽、沒有享受過物質的小朋友拿著一個洋娃娃都很快樂,但社會著眼、傳媒報導的,是富翁的消費主義,甚麼是快樂?《安妮寶貝》用輕鬆的編曲襯托這簡單的快樂。很喜歡鋼琴與結他的 groove,也很喜歡周耀輝感性的歌詞:「求甚麼?媽媽愛我/懷著大志的我/一天當個作家,頌讚她/窮甚麼都可歡笑過/憑著力氣的我/當天一切再差,還有家、我的城市」,聽著卻有點令人慚愧。
之後的《楊子經書》和《丹賴斯隊》是兩首很不 hocc 的歌,兩首都有大量電子效果和很多後期製作。前者從字面借楊子「為我」的思想談香港人的自私自利,在地鐵不肯讓座,後者則用一名美國小丑講香港人愛跟大隊的羊群心理。音樂上兩首算是比較直接,重 techno beat 加 distorted vocal line 的效果在香港樂壇頗少見,算是破格,但引用的典故用在這兩個題材上好像有點奇怪。
在幾首實驗性比較高的作品中間夾住了一首簡簡單單的《查理淑儀》,典型的 ballad,用 E - A - G# - E 為基礎的旋律很美。我很喜歡這首歌,因為我認識很多現實世界的「查理」和「淑儀」,在平凡情況下結合的一對對,共同面對了很多風風雨雨但仍視對方為依歸,真的「是個真事, 是有戀愛這件事」。黃偉文敏銳地寫出了一對夫妻在小天地的大快樂,寫出了久違了的「真愛」這概念,有如《韻律泳》般甜蜜。【Ten Days】的紀錄片【十日談】 裏有一對比較特別的例子,值得一看。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