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March 2020

美麗的錯配(五) Offenbach / Gulda: Cello Concertos (Moreau / Les Forces Majeures / Merlin)

 

Offenbach Cello Concerto
Gulda Cello Concerto

Edgar Moreau, cello
Les Forces Majeures
Raphaël Merlin, conductor

Erato



Martha Argerich,大家都知,是一位傳奇鋼琴家。傳奇鋼琴家的老師應該會是怎樣的人呢?Argerich 經常指出對她影響最深的是 Friedrich Gulda。查一查資料,嘩,Gulda 確是一位奇人。

或者更宏觀地看,六十年代,嬉皮士世界,吸大麻、反核、性解放,迷幻、自由與和平,聽都聽不少,未聽過的可看看《Austin Powers》。說到底,那個年代的潮流就是打破傳統及固有框架我行我素去尋找快樂。古典音樂世界就是很講求傳統,衣著要端莊,行為要有收養,一切循規蹈矩,畢竟藝術是文明的指標,一種軟實力的表現,怎樣都要嚴肅一點。維也納出生與出身的 Friedrich Gulda 本身屬於學院派,十二歲考進著名的維也納音樂學院(現為「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十六歲已嬴得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第一名,並開始巡迴演出,演奏傳統的樂曲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六、七十年代時留下了好一些錄音,偶爾在主流市場都會碰到。

之前輕輕提過,同時間,六、七至八十年代的爵士音樂有一種叫 fusion 的風格,fusion 旨在揉合流行搖滾及傳統爵士音樂,電結他、電子琴、合成器等等樂器就在這時傾巢而出,帶來不少音樂上的新衝擊。當時的 fusion「天團」有 Weather Report、Mahavishnu Orchestra、Headhunters 等,成員都是爵士歷史上響噹噹的名字。Weather Report 的領軍人 Joe Zawinul 與 Gulda 原來識於微時,早於學生年代已以地下形式演奏爵士音樂。其後,Gulda 就成為了古典、爵士 crossover 的先驅,他會在同一場演奏會中表演兩種音樂,並即興 free-style。他相信自由奔放的爵士音樂和即興演奏就是「現代的音樂」。他之後的合作伙伴有 Chick Corea 及 Herbie Hancock。另外,他的衣著隨意,成為焦點,甚至曾經裸體上台。他不喜歡事先公布曲目,亦會刻意失場。他是一位不節不扣的 free spirit,用 2020 年的價值觀看當然沒有甚麼大不了,當時的社會可是比較保守,衛道之士自然嗤之以鼻。

奇就奇在他會走去寫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樂團用的樂器只有少量管樂及銅樂,卻加入一組鼓、木結他及 bass (電子或低音大提琴):用巴羅克的說法叫 basso continuo,爵士的說法叫 rhythm section,看樂譜的話,有部分是 note perfect 全部寫出來的,有部分只有 chord。但 come on,大提琴怎樣玩都不是玩 fusion 的樂器吧,你有幾何在爵士音樂見到大提琴?(我知馬友友錄過 tango,謝謝。)五個樂章,包含搖滾、藍調、維也納 ländler、古典時期式的小步舞曲、chorale、Strauss 式 polka、Souza 式進行曲,我第一次聽時是大聲笑出來的,你沒有可能認真對待這首作品。玩味過後,姑且看看 Gulda 與首演者的演繹,壓根兒都有點嚴肅。認真地玩,這其實也是 fusion 的精神。上篇提到 Monteverdi,Monteverdi 都不是因為太早玩 fusion 而飽受批評嗎?而且,獨奏的部分難度好像很高。這是一首自成一家的作品,不會是傳世經典,但因為她的創意而值得一聽。

唱片公司亦奇到將 Gulda 與 Offenbach 放在一起。Offenbach 是大型輕音樂或輕歌劇的鼻祖,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街知巷聞的肯肯舞 standard。正因為不嚴肅,Offenbach 的音樂在主流古典音樂界不受重視,有些「知識份子」聽到甚至會站起離場。有趣的是,Offenbach 作輕歌劇之前是一位大提琴家,曾經為自己作過一首協奏曲。不過這首協奏曲出版時多處被出版社修改,直到 2007 年才有學者將其重新修訂回復原貌。歌劇作曲家的純樂器作品往往都是滄海遺珠,如 Wagner 的《鋼琴奏鳴曲》或 Massenet 的《鋼琴協奏曲》。這些「偽歌劇」樂器作品都充滿詠唱式的大旋律(老實說,這其實是廢話,莫扎特及蕭邦的鋼琴作品又何嘗不是充滿詠唱式的大旋律?),彷彿每一個場口都是獨唱的 aria。唱片第一軌就是這首作品,甫開始就是浩翰的樂團開場前奏,之後四十多分鐘基本上獨奏者就 one-man show,間中有一點來自樂團的點綴。的確,有樂評指出這專輯的樂團在作品中表現不夠,但其實樂團又沒有甚麼好發揮。聽這作品就好像聽 Mendelssohn,不用太認真,作品簡單地令人會心微笑,單純的享受,享受獨奏者炫技。

當然專輯的主角是小鮮肉獨奏者,整張專輯基本上只 mic up 他。以 Edgar Moreau 的年資來說,他的 repertoire 很廣,而且他會挑戰一些比較不流行的作品,如 Shostakovich 的《第二》,是一位值得留意的新世代演奏家,尤其聽過這專輯之後。Offenbach 的協奏曲,就算是閃速的段落他都是高音甜美低音扎實,Gulda 的 fusion 他亦游刃有餘。兩首聽都聽得出難度極高的作品他如履平地,像不費吹灰之力完成。而兩首作品剛巧需要半分嚴肅、半分玩味,與年輕的熱血相得益彰。這是一張奇盤,由頭爆到尾,聽得人很 hyper,樂團不完美,但可接受,請不要錯過。



官方宣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