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December 2009

2009 年度最愛



2009 年,買碟有點瘋狂。

先不談,去榜先:



古典/爵士:
十、Diana Krall: Quiet Nights (Verve)
九、The Stanley Clarke Trio: Jazz in the Garden (Heads Up Music)
八、Svendsen: Norwegian Rhapsodies Nos. 1 - 4, Romeo og Julie and Zorahayda (Engeset / Naxos)
七、Kai Nieminen: Flute and Clarinet Concertos; Vicoli in ombra (Raasakka / Gallois / Naxos)
六、Bach: Violin Concertos (Fischer / Decca)
五、Chopin: Late Works (Gomziakov / Pires / DG)
四、Lutoslawski and Dalbavie: Piano Concertos; Sorensen and Kurtag: Piano Works (Andsnes / Welser-Most / EMI)
三、Bel Canto (Garanca / Abbado / DG)
二、Wynton Marsalis: He and She (Marsalis / EMI)
一、Bacewicz: Violin Concertos Nos. 7, 3 and 1, Overture (Kurkowicz / Borowicz / Chandos)

年度作曲家:
Robert Schumann / Thelonious Monk

年初買了不少古典唱片,而且大部分都是舊唱片,但到暑假時突然心血來潮,要 take classical sabbatical,改為主攻爵士音樂,所以今年要將古典和爵士以「藝術音樂」為名合計才湊夠數去立榜。有幾隻碟是值得一提的:

Kurkowicz 的 Bacewicz 大碟為這位受忽略的波蘭女作曲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 benchmark。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三種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由 melodic idiom 和 harmonic language 都充滿實驗性的《No. 7》到像是 Bartok 寫的《No. 1》,這碟基本上是這位同時是小提琴家的作曲家的 reversed life story,是一隻充滿傳奇性的大碟。

Wynton Marsalis 的【He and She】在前一篇評過,是這碟令我開始重新聽爵士音樂的,第二位不已為過。

上年的第一位由 Marc-Andre Dalbavie 的《Flute Concerto》奪得,今年 Andsnes 則推出了一隻以兩首現代鋼琴協奏曲為主幹的大碟,而其中一首就是 Dalbavie 新寫的,繼續清脆,繼續好玩。

Pires 的蕭邦《Piano Sonata No. 3》,速度雖然比較慢,但是是繼 Dinu Lipatti 的 recording 之後,我聽過最優美的錄音。《Cello Sonata》也是頗令人驚喜的。

在經濟不景的環境下,今年唱片公司都很少推出新專輯,就算有很多都是流於 gimmick 的 compilation(如 DG 近期的),或是十分主流的 repertoire(如 Rachmaninov 的鋼協,老老實實,一個人究竟需要幾多 Rach 3?)。用心聽音樂的時間今年是有的,但購買意欲已偏低,而要選十隻真真正正喜歡的古典唱片也真的很難。希望下年的 release 比較突出吧。



流行(國際):
七、Peter Bjorn and John: Living Thing
六、Robbie Williams: Reality Killed the Video Star
五、Mika: The Boy Who Knew Too Much
四、The xx: xx
三、Camera Obscura: My Maudlin Career
二、John Mayer: Battle Studies
一、Phoenix: Wolfgang Amadeus Phoenix

流行(亞洲):
十、陳奕迅:H3M
九、潘迪華:My Dream My Way My Indie Music
八、蔡健雅:若你碰到他
七、王菀之:我來自火星 08 演唱會
六、薛凱琪:Read Me
五、王菀之:On Wings of Time
四、方大同:Timeless Live in Hong Kong 2009
三、椎名林檎:三文ゴシップ
二、張懸:城市
一、陳綺貞:太陽

今年主攻爵士音樂,所以沒有太多時間去發掘好的流行音樂。近年已經開始沒有耐性(或金錢)去發掘新的樂隊或風格,因為總是覺得現今的 artist 太過著重於所謂的實驗及包裝,缺乏了本身的音樂底蘊及重心,太多 visual gimmick,太少「音樂」。那些甚麼「twee-pop」、「post-punk noise」等 sub-genre,誰和誰又分得出?糟透的歌詞配平庸的 beat,旋律(有的話)沒有風格,堆堆砌砌就造了很多 one-hit wonder。越是想有個人風格的就越沒有個人風格,trying hard and failing 也許就是我們這一代的寫照。

於是很多時只是想買一隻能 sing along to 的專輯,至少工作後回家時有得唱嘛,所以 Mika 和 Robbie Williams 就上了榜。買了 John Mayer 都是因為年初方大同表演了《Gravity》,所以買了【Continuum】,再因而買了【Battle Studies】。隨此之外,其他的就是在沒看碟評下買的 hit or miss 了。

華語樂壇反而多了驚喜。潘迪華的【My Dream My Way My Indie Music】集齊香港 indie 歌手一同重新演繹老歌,每隊 band 帶來不同風格,新鮮好玩。蔡健雅的【若你碰到他】延續【goodbye & hello】簡單直接的風格,雖然有個別抄歌疑雲,但整體來說是上佳的專輯。王菀之的【On Wings of Time】百變多樣,玩味與音樂感十足,在不久的將來我會詳細評論,只拿第五,是因為對手太強。方大同的【Timeless】令人失望,但【Timeless Live in Hong Kong 2009】卻精彩絕倫,玩轉新歌舊曲,盡顯拉闊魅力及樂手才華,張力十足。椎名林檎的【三文八卦】爆炸力強勁,由頭 hyper 到尾,很易上癮,《流行》和《旬》長期佔據 last.fm 單曲榜頭三名位置。【太陽】的播放率持續高企,那份「秋意」正好配合今年發生的事,《狂戀》、《魚》和《一首歌,讓你帶回去》陪我渡過了很多寂靜的夜晚,登上榜首理所當然吧。





~舊作榜

古典/爵士:
十、Jonathan Harvey: Body Mandala (Volkov / NMC)
九、Julian Anderson: Book of Hours (Various Artists / NMC)
八、Tippett: Piano Concerto, Piano Sonatas and Fantasia (Osborne / Brabbins / Hyperion)
七、Herbie Hancock: Future Shock (Sony)
六、The Mahavishnu Orchestra: The Inner Mounting Flame (Sony)
五、Chopin: Opp. 33 - 36, 38 (Pollini / DG)
四、Hiromi's Sonicbloom: Beyond Standard (Telarc)
三、Rihm: Chiffre-Zyklus (Asbury / musikFabrik / CPO)
二、Beata Moon: Piano Works (Moon / Naxos)
一、Thelonious Monk Quartet with John Coltrane: At Carnegie Hall (EMI)



流行(國際):
五、James Taylor: Greatest Hits
四、Fleet Foxes: Fleet Foxes
三、George Benson: Breezin'
二、John Mayer: Continuum
一、Jason Mraz: 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



流行(亞洲):
五、自然捲:破捲而出
四、陳姍妮: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三、王若琪:Lunar Eclipse
二、陳綺貞:讓我想一想
一、張懸:親愛的…我還不知道

01 November 2009

他和她的故事 Wynton Marsalis【He and She】



Wynton Marsalis He and She

01. Poem
02. School Boy
03. Poem
04. The Sun and the Moon
05. Poem
06. Sassy
07. Poem
08. Fears
09. Poem
10. The Razor Rim
11. Poem
12. Zero
13. Poem
14. First Crush
15. First Slow Dance
16. First Kiss
17. First Time
18. Poem
19. Girls!
20. Poem
21. A Train, a Banjo and a Chicken Wing
22. He and She



多年來斷斷續續我都有聽爵士音樂,但除了初中時買的 Diana Krall 的【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與高中時買的 John Coltrane【Blue Train】之外,沒有一張爵士音樂唱片可以說是我真真正正喜歡的。我不懂爵士音樂的 musical idiom,聽不明 Miles Davis 的【Kind of Blue】,聽 jazz 就好像看沒有字幕的法語片一樣,我想明但聽不明,又不能扮明。所以我一直都覺得我與爵士音樂都是有緣無份的。

之後,Thelonious Monk 與 Herbie Hancock 出現了,前者帶來了前衛 harmony 的官能刺激,後者帶來了踩界 jam 歌的快感,於是我又繼續探索這摸不清的領域。年初便買了 Wynton Marsalis 的【He and She】,也是 2009 年我最喜愛的唱片之一。

Wynton Marsalis,小號手,獨奏家與作曲家,多年來在古典與爵士樂界之間周旋。傳統爵士音樂的強硬派擁護者,拒絕玩 fusion、crossover。

【He and She】是一隻頗為不尋常的唱片,基本上是一隻 concept album。Marsalis 作了一首詩,而首詩就成了整隻 album 的骨幹,音樂就是段與段之間的小插曲,Marsalis 每讀一段,就帶入下一首樂章。詩的內容是男與女之間的故事,簡簡單單由 puppy love 到老來嬌,以人性最自然的情操為基礎帶出作者的愛情觀,譜出來的樂章來得不做作和非刻意,即使最硬心腸的人都會感受到那份真摰。有時很老土,但窩心。

我最喜歡【He and She】的地方是 Marsalis 能夠用最簡單的經典爵士曲式帶出不同的音樂主題,令整隻 album 變得出奇的多元化,一直帶著充滿色彩的 mood change。例如第一首作品是《School Boy》,一首十分調皮、令人好奇的典型 ragtime,展開了青春期學生哥踏出的第一步,有衝勁、有希望,與未知的未來相映成趣。接著來的是 3/4 像華爾茲的《The Sun and the Moon》,brass 與鋼琴不斷在一個引人的 groove 上交流,像心如鹿撞的學生哥初次感受到羅曼蒂克那樣,不知那麼樣才好。然而害羞的踏出了第一步,就來了節奏十分間斷 (syncopation) 的《Sassy》,心就跳起來了。

寂靜的《Fears》由 plugged bass、一個一個 chord 來的 brass 和顫抖的 cymbals 突然爬進來:要問對方的名字了,怎麼辦好!?開門見山的就來到了長達十二分鐘的 big band 作品《The Razor Rim》,亦都是 album 的中央焦點所在。用古典音樂的角度看的話,這基本上是 Marsalis 為自己寫的協奏曲。整首作品基於不斷重覆的 first subject,而 Marsalis 就不斷地自我炫技,也許就是代表初次交談的對話內容吧。緊張過後的一絲失落,由《Zero》以 midnight blues 形式簡單的闡述,亦為熱血的《The Razor Rim》和之後的提供了合適的 buffer。

跟著是我整隻 album 中最喜歡的地方。初次約會了,一個主題帶著四種色彩,由四首作品代表。《First Crush》中各種樂器各自各精彩,設定了複雜的背景,build up tension,並帶起了甜到漏的《First Slow Dance》,令人陶醉不已。在輕鬆的華爾茲之下就來了《First Kiss》,但帶著強烈節奏的 Latin jazz / tango 《First Time》突入,是熱情激情或是甚麼,由閣下自己幻想吧。

主角是男孩,女孩子又怎樣想呢?感性和 easy-going 的 3/4《Girls!》自圓其說的交代了:往後的日子隨遇而安吧,一同經歷人生才是 common interest:「1 + 1 = 1:us, plus us, equals us。」

是嗎?姑且看看。藍調作品《A Train, a Banjo and a Chicken Wing》為大碟作了個奇怪而不協調的總結。男與女的關係,有結論的可能嗎?Pffft。人生與大碟的缺憾(美),就在這裏。這就是現實。

【He and She】是我在 2009 年買的唱片中最喜歡的其中一隻,也是爵士音樂中比較易聽的作品,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一試。我亦會發掘其他 Wynton Marsalis 的作品,有機會再介紹吧。

27 August 2009

估你唔到 方大同【Timeless: Live in Hong Kong 2009】



方大同
Timeless: Live in Hong Kong 2009
八月二十七日 星期四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前日趕著寫起了【Timeless 可啦思刻】的碟評,是因為我不想演唱會影響了我對 CD 作為個體戶的評價。方大同往往在他的演唱會內將歌曲改頭換面,反轉再加料,如【Wonderland Live】的《哪怕》變了 Edward Chan 鋼琴 jam 與《叫我怎麼說》的重新編曲,今次當然都不例外。

上次【Wonderland Live 2008】實在太精彩,所以今次都有了一定的期望。我與友人入場前都在預測 rundown,但除了貼中《Bad》為 opening 之外,其他全部落空,因為方生,真係估佢唔到。

與鼓手恭碩良在同一地點吃晚飯後便入場,坐在前排中後,偏左。開場前的暖場音樂是一連串 Marvin Gaye 的經典,如《Mercy Mercy Me》和與 Diana Ross 合唱的《Stop, Look, Listen (to Your Heart)》,是弦外之音或是 to set the scene?樂隊就位後方大同本人便瀟灑地從樓梯上揮一揮手、慢慢行下來,之後提起結他,tune 一 tune,結他無聲,再來,就入《Bad》。

樂隊除了有恭碩良、Edward Chan、 一支結他、一支 bass、一個 percussion 和一位 programmer 之外還特別請來了三位 brass player,方爸爸今次坐在觀眾席沒有參與,而與【Wonderland Live】一樣,沒有 backing vocal 與 strings。單看 line-up 我以為他會玩與之前合作的 Jason Mraz 的《Make It Mine》,或《Sorry》,不過沒有。驚喜卻一浪接一浪,只在別處。

兩個半鐘,方大同無嘉賓無談話由頭唱到尾,玩結他玩 keyboard 到獨奏鋼琴到淨唱,再玩現場 Jamie Lidell 式 beat-box self-replication,到 encore 打鼓再玩變聲,不同風格盡顯音樂才華,估佢唔到。《Bad》之後《每個人都會》突入再來《1 2 3 4 5 6 7》,估佢唔到。演唱會中間一大段 solo guitar 自彈自唱樂隊齋坐,估佢唔到。《春風吹》fuse《歌手與模特兒》,估佢唔到。再玩《Billie Jean》,不過唔跳舞,acoustic 慢版追加爛 gag 「她不是我的孩子」,估佢唔到。鋼琴版《忘了美麗》式 opening,原來是鋼琴版《三人遊》,估佢唔到。唱《愛我吧》,估佢唔到。玩串《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即興 improv 串燒前作歌名,叫觀眾大合唱和音來做握手位,再玩機械聲,認真估佢唔到。

整隻【Timeless 可啦思刻】都有唱,印象中大部分的 arrangement 和 CD 差不多,當然現場的張力比聽 CD 來得直接和吸引。【橙月】的大多都有重新編曲和改 instrumentation(有 brass 嘛):《1 2 3 4 5 6 7》、《如果愛》、《黑白》、《三人遊》。最尾都有《Love Song》、《愛愛愛》和《singalongsong》等大合唱。《南音》、《簡單最浪漫》和《未來》則用了上次的 arrangement。《拖男帶女》緊接《La Bamba》,多了 groove 和一段像《Mercy Mercy Me》的色士風 solo,好玩。

今次的觀眾 participation 位和現場氣氛做得不錯,方生的 fanfare 和 PR 技巧進步了吧,最少全場人都一起唱《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的和音(上一次方生叫全場人一齊唱《妹妹》的 chorus…)和最後一 part 全場起身 fing。坐在幾對情侶中間在暗燈下坐著聽一連串的慢情歌、看著一對對依偎著聽《Georgia on My Mind》、《Wonderful Tonight》和《黑白》又是另一番滋味。值得一提的是現場的《狂潮》比 CD 來得真誠和自然。

音響與排位,也許是第一場吧,有一點亂。一開始結他不接聲,中段樂隊突入,方生無機會發言。而背景音樂有時喧賓奪主,遮蓋了主音。但整體來說樂隊與方生的表現都非常好。

方大同的現場表演是信心保證,要挑骨頭的話,只嫌(新的)玩味不夠上次豐富,有點食老本的感覺。方大同的長期聽眾也許期望聽到多些自家舊作,但既然【Timeless Live 2009】是他十分個人的演出,就讓我們看看這個方大同吧。這一次的演唱會十分值得回味,期望 CD/DVD 的推出。

25 August 2009

勇者無懼 方大同【Timeless 可啦思刻】



方大同 Timeless 可啦思刻

1. 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2.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3. Bad
4. 狂潮
5. La Bamba
6. 紅豆
7. Georgia on My Mind
8. 記得
9. Wonderful Tonight
10. Moon River



第一篇長篇碟評,寫甚麼好呢?六月尾開壇時朋友說,就方大同【橙月】吧,既然你已經煲到爛了。那時《紅豆》剛剛派台,把心一橫,等了又等,便等到新碟【Timeless 可啦思刻】發行,索性寫新碟。

說方大同是香港樂壇的勇者其實不以為過:在香港市場內選擇只唱國語歌、在情歌市場飽和的情況下逆市大唱情歌(而歌詞有時頗為老土),而他的歌路更是比較冷門的騷靈音樂。從【Soulboy】開始便一直不跟遊戲規矩玩,卻愈戰愈勇,憑【未來】一碟擊敗陳奕迅古巨基摘下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更成功打入香港歌手屢戰屢敗的台灣市場。無可否應,方大同是華語音樂世界的奇葩。

從【Soulboy】到【愛愛愛】,曲式與編曲都漸趨成熟和複雜,玩味十足(如《叫我怎麼說》及《拖男帶女》),去到【未來】更將實驗性推到高峰,繼續帶著強烈節奏與細密的音層說著愛,《公園》、《簡單最浪漫》等可見一斑。到【橙月】卻來過反璞歸真,歌曲如《三人遊》、《小小蟲》、《singalongsong》等都易聽易上口(而編曲亦保持細膩)。加上得獎後傳媒的吹捧,「方大同」的名字頓時入屋,知名度大大提昇,而新的問題就來了。

聽眾認受性大了,接下來可以做甚麼?前車可鑑,一是繼續實驗,越玩越癲,最終做到好壞參半,像 Bjork 那樣;一是行商業,來個雅俗共賞,但作為創作人也許不是太好受。兩者之間找平衡也可真不易,相信同期出道的王菀之也在作同樣的決定。而方大同似是要延遲決定的,推出一隻翻唱專輯,過自己的癮,也同時能夠交功課和開演唱會,雙贏,高招。

但是看到了翻唱專輯的新聞後也當堂打了個突,看到了曲目後更加不能相信。翻唱有一定難度,而翻唱經典中的經典更是難上加難,勇敢。十首歌中有八首歌我都是從少已經熟悉的,而它們的風格都很不同,我想像不到除了大雜燴之外這專輯將會是怎樣的。但大同的編曲往往都給人驚喜,也許這專輯都不會是例外,而所有作品都是對大同影響深遠的,相信這情意結都有幫助吧。

我所看的其他碟評中,大部分都說翻唱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其實翻唱都是一門藝術,新的編曲和演繹都給人新的感覺,如遠則有 Elton John 翻唱 The Who 的《Pinball Wizard》,近則有張敬軒的《沒有你還是愛你》。而大部分爵士名伶都是唱 standard,那麼 Nina Simone 一定比 Ella Fitzgerald 或 Diana Krall 唱得好嗎?Rod StewartRobbie Williams 都從流行樂壇「空降」唱 standards,一樣叫好叫座,難道方大同翻唱就有問題嗎?

問題在於功力。大同有天賦的音樂才華,但人生的經歷和雄渾的聲線是要經過一段時間和訓練得來的。《Georgia on my Mind》、《Wonderful Tonight》和《Moon River》就有這輕浮的問題,抓不住那紙醉金迷的感覺,尤其是《Wonderful Tonight》,沒有 Eric Clapton 那稍為滄桑的感覺。雖然大同在 booklet 中承認了這點,但站在聽者的角度上選這三曲有點魯莽。

話雖如此,其他的 track 其實都不錯。

第一首是 Stevie Wonder 的《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沒有作太多的改動,保留了原作的精粹和大部分編曲,大同與黃韻玲的聲音十分協調,作為 album starter,那個 syncopated line 十分搶耳。《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是第三派台作品,基本上在大部分 easy listening、甚麼經典 101 之類的 compilation 都會找到這歌。它的編曲是大驚喜之一,將原曲便得輕快了,改動了節奏,加上了 brass,將老土的原曲加入了時代感,是【Timeless】最佳作之一。

接下來是 Michael Jackson 的《Bad》,極度勇敢之選。編曲有豐富的層次感,奈何大同的聲音不及 MJ 那銳利,唱不出那強烈的節奏感和狂野的主題,有點失色。

《狂潮》是令人眼界大開/O 嘴之作。先別談大同首次唱廣東歌這噱頭,試想想我們對黃霑和顧嘉輝所寫的首首金曲的印象,都帶有點歷盡滄桑或盪氣迴腸的感覺吧。大同將它變為 smooth jazz,少了大上大落的高潮起伏,一切從簡,短了柔和了。姑勿論個人是否喜歡這版本,你得承認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編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同太過字正腔圓,太過令人著眼於其咬字而分散了對歌曲欣賞的專注。

《La Bamba》玩味十足,少了民俗風味,多了的是 Edward Chan keyboard 的火花,最尾的 jam 也頗精彩,值得留意。跟著的是第一首派台作品、騷靈化的《紅豆》,簡約而美得像【橙月】的 track,是【Timeless】最佳作之一。

這專輯最令我不知所以的是張惠妹的《記得》,是永恆的經典嗎?音樂上也好像與其他曲目不太協調,那獨唱和那中段的小爆炸好像是自言自語的腦部運動,很難提起聽眾的興趣。

相比大同之前的專輯,【Timeless】的確比較失色,但也有許多可取之處。作為創作人,有 writer's block 是必然的事,如果【Timeless】可以給大同休息一下,有足夠空間和時間再取靈感,寫一隻好的原創作品,那也許是一件好事。但願唱片公司不要設下太多商業上的制肘,給樂迷一個自由的方大同,帶來更多的【未來】,或【愛愛愛】。



延伸閱讀:
大同明知山有虎,偏要【可啦思刻】行 by 3C Music

07 August 2009

Op. 0 (circa. 2005)



在舊物堆中找到當年手痕即興寫了的一首作品。

17 June 2009

玩野失敗



中學時期時我已經有一個人所共知的聲譽。

自從我 Year 12 表演 Shostakovich 的《Piano Concerto No. 2》之後,聽眾知道,只要我一上場,他們就沒覺好睡。老師亦頭痛,因為我表演過後,那鋼琴一定需要重新調校。上大學後,情況依然。我是那專門表演現代音樂的破壞王,沒有特別需要的話,有關單位都不會與我接洽。

故事是這樣的。這處的 Music Society 搞年度音樂會,邀請了各畢業生演奏,最後有兩個單位毛遂自薦,一下子就填滿了四十五分鐘的 programme,而四十五分鐘都是十七世紀巴羅克時期的音樂,紙上談兵已經覺得悶的東西。

Music Society 的 committee 即時表示不滿,認為這 informal 的演奏會不需要那麼多 academic music,也不需要著晚禮服去表演那樣浮誇。然而沒有其他人願意在考試後立即練琴,無可奈何之下就找上門來,用粵語演繹大概如下:

木嘴,你咁鍾意玩野,俾個機會你破壞呢個 concert。整首現代野啦。
當然我一口答應,手頭上亦有多首巨大殺傷力的作品,最後選了 Prokofiev 的《Piano Sonata No. 3》,雖然說不上是非常前衛的作品,但在 Bach 與 Handel 中間加插一首 Prokofiev,算是非常不合作。而為了貫徹玩野的始終,我 casual look 上台,務求在噓聲中下台,令人離場是我的目標。破壞傳統藝術就是達達主義的精髓。

機關算盡都會計錯數。出來時觀眾居然一面倒的說那是一個好的 contrast,叫我下次再來玩野(注意:沒有人說我彈得好)。原來這裏的聽眾已厭倦了一年聽八個月的古老音樂,需要一些比較破格的東西來調劑一下。

只怪我去得不夠盡,作為藝術工作者,那是大失敗。知道內幕的人當然得啖笑,但我相信著禮服的那群人應該不是味兒,那是一個安慰獎吧。

10 June 2009

我的音樂宣言

新 blog 的分店,亦即是這處,只談音樂。

在舊址談樂,常常有人說:「我不斷有留意你的 blog 的,但你一寫音樂我就跟不上。你寫香港流行曲還好,外國流行都 OK,但一寫古典我就要放棄了。」這也難怪,因為在音樂層面上我也真的很少顧及讀者感受,因為我相信藝術興趣這東西也真像姜太公釣魚,會看的自然會看。搬家了,與其重蹈覆轍,不如斬件分拆重新上市,反正我一直有計劃開一個新的平台認認真真的寫碟評。很多朋友都經常叫我介紹不同類型的唱片,或我近期愛聽的,一次過寫到 blog 上,方便多了。

寫樂評的原因,是興趣,也是責任。既然自己有幸能夠接受傳統音樂教育,並且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與不同背景的音樂人合作和交流,分享經驗心得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平時會強迫一些思想比較開放的朋友去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我相信,作為一個好的音樂人,一個好的聆聽者或演奏者,並不一定需要有大智慧或學富五車。最重要的,是要像去花城看某牙醫一樣,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去接受不同的文化,享受不同的音樂風格。所以我不會刻意去規劃自己的音樂領域,我會寫古典、會寫爵士、會寫香港流行音樂,但我最希望的是可以介紹一些非主流音樂,特別是一些易聽但因為沒有商營機構去介紹而被人忽略的音樂,擴大討論範圍。

當然,這也不是一言堂。希望讀者們可以多回應我寫的,亦多介紹新的音樂給我聽。這樣我才有繼續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