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December 2021

太陽王的音樂後宮 Lully / F. Couperin / Rameau +



Lully Ballet Royal de la Naissance de Vénus
Lully Arias selections

Deborah Cachet, dessus
Bénédicte Tauran, dessus
Ambroisine Bré, bas-dessus
Cyril Auvity, haute-contre
Samuel Namotte, taille
Guillaume Andrieux, basse-taille
Philippe Estèphe, basse-taille

Chœur de chambre de Namur
Les Talens Lyriques
Christophe Rousset, direction

Aparté




F. Couperin Le Parnasse ou l'apothéose de Corelli
F. Couperin Concert instrumental sous le titre d'apothéose composé à la mémoire immortelle de l'incomparable Monsieur de Lully

Monica Huggett, violin
Chiara Banchini, violin
Ton Koopman, harpsichord
Hopkinson Smith, theorbo
Bernard Hervé, voice
Jordi Savall, bass viol and direction

Alia Vox




Rameau Achante et Céphise ou La Sympathie

Sabine Devieilhe, Céphise
Cyrille Dubois, Achante
David Witczak, Le Génie Oroès
Judith van Wanroij, Zirphile

Les Chantres du Centre de musique baroque de Versailles
Les Ambassadeurs - La Grande Écurie
Alexis Kossenko, conductor

Erato



兩年前已經介紹過這三位作曲家,但太長篇大概沒甚麼人有耐性看完。今年用另一個切入點介紹這三張新專輯,盡量簡短。

「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皇朝好比盛唐,大興土木亦促進文化發展。他自己熱愛音樂及跳芭蕾舞,皇室因此需要大量作曲家及演奏者去提供娛樂。Jean-Baptiste Lully 乃當時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之一。他本身是意大利人,本名 Giovanni Battista Lulli,十四歲時被某貴族青睞,帶到巴黎接受教育,輾轉間成為皇室作曲家,期後正式成為法國人。他後期的歌劇作品最為後世熟識,但他早期以寫皇室芭蕾舞曲為主。正因如此,他將當時盛行的舞曲風格如 rigaudon、sarabande、gavotte 等寫入樂團作品,大大提昇音樂的節奏感,或多或少奠定法國古典音樂往後差不多三百年的品味,亦被視為法式序曲(French overture)的先驅。談及現今活躍的法國巴羅克專家,都離不開好幾位,Christophe Rousset 就是其中一位權威。年初他帶領他的樂團帶著口罩灌錄這首關於愛神維納斯的芭蕾舞曲《Ballet Royal de la Naissance de Vénus》,當中穿插幾首詠唱作品(乃當時風格),十分繽紛的音樂。據聞亦是全球首次錄音,限量發行,包裝精美,聽得好聽。

原籍意大利的 Lully 最終成為強烈捍衛「法式風格」的領軍人物,堅決反對當時流行的意式奏嗚曲。這個法意之爭一直持續下去好幾年。節奏先行的法式風格,及以 bass line 發展多聲部的意式寫法,哪一個比較好?Why not both?Lully 的後輩,同樣是皇室作曲家的 François Couperin 如此說。Couperin 不諱言自己受到意大利的 Corelli 影響。Corelli 最著名的是他的十二首小提琴奏鳴曲及一系列 trio sonata 和 concerto grosso。如果有讀過八級樂理,你應該做 Corelli 的 figured bass 練習做到火滾。Couperin 將 Corelli 的 trio sonata 帶到法國,在 Corelli 逝世後寫了一首名為《Le Parnasse》的作品,以 trio sonata 的形式記念他。Parnassus 是希臘的一座山,不少神話及文獻都有提及,《Le Parnasse》像是莊周夢蝶之類的故事,講述 Corelli 在山上遇上不同神話人物,基本上是一首 programme music。概念上已經很不尋常,但不止如此。

Couperin 深信法意兩種風格可以並存,追求一種「風格的結合」(réunion des goûts)。Lully 逝世後,他亦作了一首全名叫《在無與倫比的 Lully 先生的不朽記憶中以神化為主題的樂器協奏曲》(Concert instrumental sous le titre d'apothéose composé à la mémoire immortelle de l'incomparable Monsieur de Lully)來記念他。故事講述 Lully 走上 Parnassus,遇見神話人物亦碰到 Corelli,兩人惺惺相惜,用自己的風格招呼對方之後,彼此用對方的風格切磋,最後二人將法意兩種風格合為一體,大團圓結局。Jordi Savall 是另一位早期音樂權威,這張專輯嚴格上是張 reissue,但這兩首作品大概沒有太多額外選擇,概念上非常特別的作品,值得發掘。

之前提到 Lully 最為後世熟識的是他的歌劇作品。Lully 逝世後,他的歌劇地位被 Jean-Philippe Rameau 挑戰,衍生了 Lullyistes 及 Rameauneurs 兩個幫派。Rameau 是位性格古怪的人,行事我行我素,有自己一套理論及遊戲規則,但作為作曲家,他的大膽為他的作品帶來不少創新念頭,例如他的樂器或旋律寫法,有評論認為他比海頓更早有交響曲思維。他五十歲才開始寫歌劇,寫下不少殿堂級作品。他為慶祝路易十五男孫出生而寫下的這齣《Achante et Céphise》,乃一首滄海遺珠。故事屬狄士尼動畫式單純,金童玉女受奸人所害再共諧連理的簡單橋段,而且是完完全全為了取悅皇室而作,所以作品 1751 年公演十四次後便一直乏人問津。唱片公司不斷強調此乃作品二百七十年來首次曝光,但其實樂譜早以在 1999 年編輯,而 Frans Brüggen 之前亦以組曲形式錄過一次,這張專輯是首次以完整歌劇形式面世。Alexis Kossenko 與他的樂團是近年冒起的巴羅克復古團體,錄音不多,開始聽時沒有甚麼期望。但唱片一播放,他們就熱血沸騰奏足兩小時,將 Rameau 的極端 orchestration 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些高到不合理的法國號、風笛及聞說是首次在法國歌劇用到的單簧管,好不精彩。我第一次聽時正在做運動,這張專輯絕對是 workout music,幫手推高你的腎上腺分泌。





M. Praetorius Dances from "Terpsichore"
+ songs selection

Margaret Hunter, soprano
Capella de la Torre
Katharina Bäuml, director

Deutsche Harmonia Mundi



談到皇室音樂,順道介紹今年另一張有趣的專輯,與凡爾賽宮無關。Michael Praetorius 乃德國文藝復興晚期/巴羅克早期作曲家,以大量宗教合唱團作品及樂理論文見稱。他亦收輯了三百多首供皇室貴族跳舞用的作品,以古希臘舞蹈女神 Terpsichore 為名出版成書。作品只有音符,沒有指明樂器,現今樂團只可自由發揮。早期音樂樂團 Capella de la Torre 選了其中十七首作品,並以同時期作曲家的詠唱作品穿插,以跳舞為宗旨灌錄這張專輯。每一軌都是帶有強勁節奏的音樂(宮廷優雅式的,不是《The Rite of Spring》那種),令你都不自覺打著拍子踏起腳來,去到專輯尾那些 syncopation 及 swing 幾乎變了爵士音樂。娛樂性十足的專輯,哪想到音樂出自 Praetorius 手筆?





官方宣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