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March 2020

打破銀幕第四道牆 Danny Elfman: Violin Concerto / Nino Rota: Harp Concerto / John Williams: Across the Stars



Danny Elfman Violin Concerto "Eleven Eleven"
Danny Elfman Piano Quartet

Sandy Cameron, violin
Berlin Philharmonic Piano Quartet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John Mauceri, conductor

Sony





Rota Harp Concerto
Rota Sonata for Flute and Harp
Rota Sarabanda e Toccata
Rota (arr. Capelletti and Lenaerts) Suite from "The Godfather"
Rota (arr. Capelletti) "Death on the Nile" from "Nile Journey"
Rota (arr. Capelletti and Lenaerts) Suite from "La Dolce Vita"
Rota (arr. Capelletti) "Love Theme" from "Romeo and Juliet"
Rota (arr. Capelletti) Overture from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Anneleen Lenaerts, harp
Emmanuel Pahud, flute
Brussels Philharmonic
Adrien Perruchon, conductor

Warner






John Williams "Rey's Theme" from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John Williams "Yoda's Theme" from 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John Williams "Hedwig's Theme" from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John Williams "Across the Stars (Love Theme)" from Star Wars: Attack of the Clones
John Williams "Donnybrook Fair" from Far and Away
John Williams "Sayuri's Theme" from Memoirs of a Geisha
John Williams "Remembrances" from Schindler's List
John Williams "Night Journeys" from Dracula
John Williams Theme from Sabrina
John Williams "The Duel" from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
John Williams "Princess Leia's Theme" from Star Wars: A New Hope
John Williams "The Chairman's Waltz" from Memoirs of a Geisha
John Williams "Luke and Leia" from 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
John Williams "Nice to be Around" from Cinderella Liberty
John Williams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John Williams Markings
John Williams "A Prayer for Peace" from Munich

Anne-Sophie Mutter, violin
Lynn Harrell, cello
Recording Arts Orchestra of Los Angeles
John Williams,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有時寫碟評詞窮時,會隨意形容音樂「富電影感」,寫得多就變廢話。到底甚麼是「電影感」?醜婦終需見家翁,都要直接寫一次。

電影配樂是個有趣的題目。「配樂」顧名思義就是要用音樂去輔助銀幕上的情節發展,提升畫面及對白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習慣了追逐情節要有激烈拍子的樂章,浪漫情節要有大量弦樂奏美麗的和弦令人覺得甜絲絲,懸疑情節要空洞震懾等。現今大製作中,音樂只是配角,娛樂作品甚至只用流行曲作背景音樂,專門為電影譜曲、「配樂 scoring」這一門藝術其實都慢慢變成小眾樂趣。

電影配樂受畫面及故事主導,性質不夠獨立,追求抽象的傳統古典音樂人偏向瞧不起電影配樂。然而,電影配樂用的音樂完素扎根於古典音樂,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歌劇界經常用到的「主導動機 leitmotif」或 Berlioz 在樂團作品中主張的「idée fixe」。即是,你聽到一個音樂主題或旋律,那個旋律就代表一個角色, leitmotif 周圍的音樂就營造不同的環境去闡述主角發生的事情,而音樂亦會模仿不同的聲效。移動影象出現之前,作曲家其實一直都用這些概念去說故事,衍生出一個叫「交響詩 symphonic poem」或「tone poem」的體裁出來。Liszt 是始作俑者,之後著名的當然是 Richard Strauss 及 Sibelius,而 Sibelius《Pohjola's Daughter》中那些代表嘲笑聲的尖銳小提琴寫法最終成了希治閣《觸目驚心》中浴室殺人那一幕的背景音樂。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從來都是環環相扣。

電影配樂用大量 leitmotif,最成功、最深入民心的,就是令人一聽主題就記起畫面那些旋律,例如《E.T.》中單車一幕,又或者是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配的音樂等。但個人認為,電影配樂用 leitmotif 太零碎,買 soundtrack 回家聽時,單獨聽每一軌一般很單薄。反而片尾字幕畫面的配樂一般音樂完整性及獨立性較高,接近 tone poem 的格式,享受度最高。但電影配樂未必一定是後期製作。早期的電影有時是現場配樂,甚至即興演奏,例如,香港粵語長片,有時會見到一隊樂師在台下為演員即席篤篤撐,彰顯舞台交流感。

有時古典音樂反而是主角,製片人會為音樂加上畫面。說的是迪士尼 1940 年的傳奇《幻想曲》及 1999 年的續集《幻想曲 2000》,分別找來 Leopold Stokowski 及 James Levine 指揮,在著名的古典樂曲上加上動畫。此片的見習魔法師米奇令 Dukas 的《The Sorcerer's Apprentice》舉世聲名大噪。《幻想曲》正正就用視覺說明音樂的敘事性。

電影配樂家很多時都是學院派出身,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底,而主流嚴肅作曲家亦會(因為糊口而)為電影配樂,所以 Korngold 會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Shostakovich 或 Walton 都會為電影配樂。Philip Glass 的音樂很無聊嗎?老實說,我是因為《The Hours》而認識他,而我相信沒有人比他更能寫出都市生活中無奈的重覆及平凡感。現代演奏者亦有另一種玩法,就是重新為默劇配樂,可以是即興演奏或重新譜曲。Carl Davis 就是著名例子,中學時曾經聽過他現場為差利卓別靈的電影重新配樂,也是另一種樂趣。

三張專輯,三張都是電影配樂名師逆襲古典音樂的作品。John Williams 是名家,我不用介紹,但大家有可能未聽過 John Williams 電影配樂以外的嚴肅作品。他作過差不多二十首協奏曲及多首樂團及室樂作品。我買的第一張 John Williams 專輯,是馬友友奏他的《大提琴協奏曲》,在沒有電影情節的枷鎖下,John Williams 的音樂不易聽,他寫的旋律、和弦及格式接近前衛古典音樂。Anne-Sophie Mutter 這張專輯,過度曝光到令人討厭的地步,但認真聽是一張極優秀的專輯。John Williams 為她重新編寫十幾首電影配樂,特別版再追加一首原創作品,首首基本上都是協奏曲。《Harry Potter》那首貓頭鷹主題有甚麼再好聽?Mutter 就是有能力令音樂更富戲劇性,聽她踩鋼線般扭轉一個耳熟能詳的旋律就是樂趣。專輯中的「sidecut」,如《Sabrina》或《Tintin》亦是開心大發現。這是一張娛樂性豐富與深度並存的專輯,氣勢磅礡,荷李活大製作。

Nino Rota 沒有 John Williams 般盪氣迴腸,反而散發浪漫優雅的氣質,充滿簡單悠揚的旋律,最著名的當然是《教父》的主題。其實今年 Riccardo Chailly 亦推出了一張 Nino Rota 專輯,但我沒聽過。Nino Rota 是學院派,師承 Alfredo Casella 及 Fritz Reiner。豎琴清脆但單薄的音質與他的音樂風格相輔相承。他寫了一系列豎琴作品,包括一首協奏曲、一首與笛合奏的奏鳴曲及一首獨奏作品,維也納愛樂的豎琴手 Anneleen Lenaerts 與柏林愛樂的長笛手 Emmanuel Pahud 聯手帶來此張輕鬆的專輯,一點簡單的快樂。豎琴協奏曲很罕見,本身也值得一聽。

至於 Danny Elfman 則最令人意想不到,他是古靈精怪的鬼才,與 Tim Burton 經常合作。你也許未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聽過他的作品,例如《阿森一族 The Simpsons》、《職業特工隊 Mission: Impossible》、《黑超特警組 Men in Black》的主題曲等等,當然還有多套 Tim Burton 作品。他的配樂風格多樣,差不多捉不到套路,可以嬉皮笑臉又可以 techno。奇在有人找他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他以 Shostakovich 及 Prokofiev 為參考寫了一首協奏曲,但就如 Weinberg 般,如果你本身認識 Shostakovich 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你會覺得 Elfman 的作品格式像倒模般,而小提琴寫法似 Prokofiev 的,但兩者都不像 Elfman 般榨盡幾個主題在四個樂章中扭來扭去。當然,用傳奇作曲家的層次比較,Elfman 的《小提琴協奏曲》不是大作,而且四十五分鐘太長,沒有 Brahms 那些獨奏者單挑樂團的寫法,但這首作品就是一開始所稱「富電影感」的音樂,是很有系統的 mood painting,沒有畫面但用小提琴獨奏部分寫齊探索、追逐、柔情、懸疑、BBQ 情節,Sandy Cameron 差不多無休止由頭帶到尾,是 showbiz 那種考慮,務求百份百佔據你的感官世界,以半途出家來說,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更奇的是柏林愛樂的樂手委約他寫一首鋼琴四重奏,比《小提琴協奏曲》更濃縮,更 straight to the point,與其說「富電影感」,更是一首迷幻作品,像在霧裏一直找出口。一個多小時的專輯,毫無冷場,驚喜發現,古典音樂圈子應該更認真對待這兩首作品。



官方宣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