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arch 2020

舊弦樂/新體驗(一) Biber / Fux / Schmelzer: Variety (Les Passions de l'Ame / Lüthi)



Biber Sonata No. 3 from Fidicinium Sacro-Profanum
Biber Partia I from Harmonia Artificiosa-Ariosa
Biber Sonata No. 6 from Sonatae, Violino Solo
Fux Rondeau à 7
Biber Sonata No. 1 from Fidicinium Sacro-Profanum
Schmelzer Sonata tertia from Sonatae Unarum Fidium
Biber Partia V from Harmonia Artificiosa-Ariosa

Les Passions de l'Ame
Meret Lüthi, violin and direction

Deutsche Harmonia Mundi / Sony



2019 年太多紛擾,極需脫俗的音樂,所以繼續向巴羅克時期進發。輕輕介紹過早期的合唱團音樂,又寫過法國巴羅克古鍵琴音樂,今次來到弦樂。礙於自己是外行人,所以只能短評。

成立於 2008 年的瑞士古樂團 Les Passions de l'Ame,名字出於 Descartes 笛卡兒(即「我思故我在」及 Cartesian coordinates 那位)的論文。這是他們的第四張專輯,亦是第三張探討 Schmelzer、Biber 及 Fux 的專輯。三位古奧地利作曲家,相傳 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 是 Biber 的老師,為當時的小提琴名星,他的小提琴奏鳴曲集【Sonatae unarum fidium】相傳是德奧國家最早記載的小提琴曲集,為古小提琴奏法奠下基礎。Johann Joseph Fux 最著名的是樂理書籍【Gradus ad Parnassum】,乃早期研究 counterpoint 的專家。而我最感興趣的,是 Heinrich Ignaz Franz Biber,這張專輯大部分焦點在於 Biber。

現今小提琴四條線的調音為 G3—D4—A4—E5 (middle C 是 C4),其他調音都屬於「extended instrumental technique」,是比較專門而且不尋常的用法,喜歡實驗的作曲家才會用到,例如三位匈牙利作曲家 Bartók、Ligeti 及 Péter Eötvös。轉調音的後果就是演奏時用的手指位、指距、用線等全都不同,大大提升演奏的難度。Biber 三百年前已經大量寫特定調音,而且是一個樂章一組調音。用這些叫「scordatura」的技巧,隨了炫技外,是因為線與線之間的共震產生的效果會因為不同的調音而有所不同,而 Biber 就用這些效果去突顥音樂的戲劇性。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套十五首《Rosary Sonatas 玫瑰經奏鳴曲》及之後的 passacaglia,作品以玫瑰經形式描繪耶穌的不同事跡,如果事跡是喜事,調音會比較和諧。相反,受難時就有不協調的調音效果。Biber 的做法,其實是現代 polytonality 多調性的前身。

Scordatura 的理論如是說,落場奏更難。首先,樂譜寫的是正常手指位,但奏出來的音卻不如預期,產生混亂之餘更影響音程的考慮。還有,巴羅克時期的調音與現代不同,十七世紀的 A 不是現今的 A,你知道的吧。獨奏還好,但如果加上其他樂器的話就無比困難。專輯中兩首出自【Harmonia Artificiosa-Ariosa】的 partita 都是雙小提琴加 basso continuo 作品,就是要求兩位接近是 soulmate 的演奏者共同進退,出名難處理。

Les Passions de l'Ame 的演奏非常刺激,這種刺激不是大情大性令你熱血踏腳跳舞那種,反而是在極舒暢圓滑的和弦中,輕輕地、溫柔地,細膩地挑撥著微小的節奏轉變,獨奏者與 lower strings 在那個 dulcimer 和 lute 上翩翩交叉起舞,不斷變奏,音層間輪流交錯,不經意刺你一針,引發一點小騷動,打通你任督二脈,靈魂就如此昇華。隨此之外,據說他們用 Jacob Stainer——即 Biber 年代——的樂器演奏,亦有一種像銅樂的響亮感,特別是 Fux 的迴旋曲中 violino piccolo 與巴松管互相輝映,好不優雅。這是一張慢慢地發光的專輯,與之前介紹的其他巴羅克音樂專輯不同,另一種風味,極強烈推介。




官方宣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