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旨聲明,本人絕對沒有收取甚麼為個別唱片公司寫鱔稿,對於今年的選擇我也覺得有點那個。2018 年大集團大明星集體重鎚出擊,也沒有甚麼話好說。
古典:
十、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Nos. 2 and 4 (Trifonov / Philadephia / DG)
九、Chopin: Ballades and Nocturnes (Andsnes / Sony)
八、Debussy: Préludes II and En blanc et noir (Pollini / Pollini / DG)
七、Shostakovich: Symphonies Nos. 4 and 11 (Nelsons / BSO / DG)
六、Smetana: Má Vlast (Bělohlávek / Czech PO / Decca)
五、Debussy, Ravel and Fauré: Works for piano (Pressler / DG)
四、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s Nos. 1 and 2 (Batiashvili / COE / Nézet-Séguin / DG)
二、Bruckner: Symphony No. 7 (Nelsons / Gewandhausorchester / DG)
二、Bruckner: Symphony No. 4 (Nelsons / Gewandhausorchester / DG)
一、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Carmignola / DG)
第十位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2
BACH / RACHMANINOV
Selections from "Violin Partita No. 3"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4
Daniil Trifonov (piano)
Philadephia Orchestra
Yannick Nézet-Ségui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雖然我經常在此 blog 揶揄聽 Rachmaninov 的人,其實我自己間中都留意 Rachmaninov 作品的新專輯,哪怕演奏的是郎朗或王羽佳,畢竟要聽過才知龍與鳳。90 後鋼琴巨星 Daniil Trifonov,有先天的才華,有後天的努力,有前輩的推祟(Martha Argerich 曾在訪問中高度讚賞他,Anne-Sophie Mutter 也找他錄室樂),其實不需甚麼宣傳也有市場,偏偏 DG 要極浮誇地找他化個濃裝在火車上拍段奇怪的默劇賣碟,令事情變得有點兒嬉。但 Trifonov 是真材實料,有深度有技術有火花,曾經現場聽過他彈 Rachmaninov《第一》,不少妙齡女性樂迷為他尖叫(認真),亦驚覺他是一位只彈 C major arpeggio 也令你覺得刺激的人。老實說,就算你不是聽 Richter 或 Ashkenazy 大,也很難從《第二》聽得出任何新意,所以《第二》之後才見真章。《第四》少人灌錄不無原因,要數最著名的錄音也許只有 Michelangeli 或 Ashkenazy。作品寫得亂,有太多念頭但拼湊不出甚麼,如果不是出自 Rachmaninov 手筆理應被歷史遺忘。「雜亂無章」與「collage」只是一線之差,Trifonov 就是有魔力令作品變得有價值,為《第四》譜上故事,令樂曲「合理化」,是最大亮點。Bach 的組曲鏗鏘,是清新的間場曲。為 Trifonov 加持的費城樂團可是當年為 Rachmaninov 伴奏的樂團,專輯交棒意義非凡,樂團亦提供了不少優雅的場口。如果你不熟識《第四》,可以由這專輯開始。
第九位
CHOPIN
Ballade No. 1
"No. 1" of 3 Nocturnes, Op. 15 (Nocturne No. 4)
Ballade No. 2
"No. 1" of 2 Nocturnes, Op. 48 (Nocturne No. 13)
Ballade No. 3
"No. 1" of 2 Nocturnes, Op. 62 (Nocturne No. 17)
Ballade No. 4
Leif Ove Andsnes (piano)
Sony
今年很需要獨奏音樂,但一般小品太短,傳統奏嗚曲又太長(我知我煩),所以八至十二分鐘的蕭邦敘事曲剛剛好。寫了篇詳細介紹,請按此處。
第八位
DEBUSSY
Préludes II
En blanc et noir
Maurizio Pollini (piano)
Daniele Pollini (piano)
Deutsche Grammophon
年初陷入全法國音樂狀態,學完 Messiaen 學 Ravel 再學了一系列 Debussy,九月寫了一大篇分享文,請按此處閱讀。
第七位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Symphony No. 11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Andris Nelsons 堅喪狂,在歐、美兩地同時兼顧兩隊風格文化南轅北轍的樂團,同時灌錄兩個極端地不同的作曲家的所有交響曲,而兩個系列同時超班出色。這是 Shostakovich 系列的第三張專輯,收錄了 Shostakovich 的「半怪獸」交響曲《第四》及後史太林時期的《第十一》。提 Shostakovich 不可能不提歷史及政治,但《第四》也許是 Shostakovich 最「真」、最「野」及最純音樂的傑作(之後的都被政治及戰爭深深影響,直至最後晚年那些暗黑作品,但那已是另一個精神層次),膚淺地聽,就是一首軍事演練般炸足七十分鐘的作品。無腦地炸很累人,但太用腦對待就變成 Esa-Pekka Salonen 的錄音般,使人乾涸地上七十分鐘的大師班勉強拉牛上樹,同樣累人。稱得上「半怪獸」,你大概可以形象化它,例如,唔……畢加索的《Guernica》,或《火影忍者》中的十尾,一頭失控的四不像,一大步一大步重重地一直行。作品時而粗獷,時而莊嚴,時而凋零,時而轟烈,時而佻皮,反映馬勒那大包圍的世界觀,亦將不少傳統美扭曲到變形。當然,一位好的藝術家沒有責任娛樂大眾,但聽七十分鐘不協調的音樂令人很不自在,這亦是《第四》的賣點及挑戰。《第四》的「美學」(甚至是 Shostakovich 宏觀的美學)基本上是解構主義,要欣賞這美學就要首先欣賞被解構或玩弄的對象,亦即是要首先認識不同風格的音樂,之後就要找一個像 Nelsons 這個清澈的錄音去拆解每一段解構後的成果。波士頓樂團的技術及火爆很明顯,用不著提,自然是精彩的地方。Nelsons 的指揮令結構表露無遺,使人更容易走過《第四》這個大迷宮,讓聽眾明白每個段落的出發點,而他的步履「馴服」了這頭怪獸,令牠不再橫衝直撞,顯得更有血有肉平易近人。在我聽過《第四》的演繹中,這是少數我有耐性由頭聽到尾的錄音,非常難得。《第十一》差不多是電影音樂,亦是其中一首我最早認識 Shostakovich 的作品,當年考會考時經常聽著來溫習。《第十一》寫的是 1905 年在聖彼得堡發生的俄羅斯大革命,描繪當時的血腥星期日及之後的紀念心態。作品本身及作曲家本人都充滿多層政治糾結,但以 Shostakovich 來說這首交響曲的音樂是少有地不婉轉,tell it as it is。曾經現場聽過 Vladimir Jurowski 指揮 LPO,由頭到尾的張力精彩到令人透不過氣來,成了我的 benchmark,所以我個人覺得 Nelsons 的演繹比較沒有戲劇性,但整體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奏,慢版樂章尤其動人。
第六位
SMETANA
Má Vlast
Czech Philharmonic
Jiří Bělohlávek (conductor)
Decca
捷克指揮家 Jiří Bělohlávek 去年逝世,唱片公司旋即推出一系列舊錄音新專輯。原諒我有點孤陋寡聞,對於這位指揮家的印象,也許只停留在他領軍 BBC SO 那幾年,及他曾經推出過不少非常出色的捷克音樂專輯。Decca 這系列紀念專輯全都是捷克音樂。「捷克」音樂,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迷思,因為那個地理位置的歐洲在過去一個半世紀經歷太多變化,Kafka 的捷克與 Kundera 的捷克已經是兩回事,更遑論再早一個世紀的年代。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其實包含了古時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等種族的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於奧匈帝國,之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一分為二,之後又合併,經歷共產政權洗禮後九三年又再分開。所以用現代「捷克」去討論源於這個位置的十九世紀音樂其實不太合適。另一個考慮是,你翻開「捷克」作曲家的樂譜,例如 Janáček 的《In the Mists》,你會見到很多不太「自然」的旋律及造句,第一個感覺很奇特、很外世,但當你要去演繹這些作品時你又會摸不著頭腦,因為傳統西方古典音樂的步履、節奏、呼吸、抑揚頓挫等都與當地民族的語言、談吐方式有出入,而這些基於民族語言的旋律不時會在作品中出現,強行用西歐的方式去演繹這些民族風味很多時音樂都變得過份浪漫煽情到嘔心的地步,所以聽眾要很小心去挑選合適的錄音去聽,例如 Rafael Kubelik 棒下的 Dvořák《第八》及《第九》與大部分其他錄音是兩個宇宙的產物,因為捷克人自己演繹自己的文化是理所當然的渾然天成。這個系列的一大賣點,除了紀念以外,就是現代捷克樂團、捷克指揮奏捷克音樂。Kubelik 、Mackerras 以外,Bělohlávek 早已是捷克音樂權威,他的 Dvořák 好評如潮,直至生命最後一刻都在推動捷克音樂,系列的 Janáček 就是他離世前幾日的錄音。如上述,要找捷克音樂的 reference point 有可能(最好)要由「捷克音樂之父」Smetana 開始。如果你到布拉格,你會見到不少以 Smetana 命名的地方,他有一個崇高的地位,但在音樂世界中,世人大都只記得他的兩、三首作品,這專輯收錄了其中一首。《Má Vlast》(我的祖國)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盛行時期的產物,六首作品揉合了波希米亞民族音樂的風格及 Liszt 發明的「交響詩」體裁,描繪當地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傳奇故事等等,好一些我們二十一世紀人已遺忘的情操。這份情操其實與我無關,但當你將唱片放進播放器,喇叭揚起清脆的豎琴聲時,你會開始對 Smetana 耳聾時所想像出來的所有事物及音樂效果為之讚嘆,而 Bělohlávek 帶領下的捷克愛樂技術相當高超,管樂尤其出色,名符其實行雲流水,亳無吝嗇地用厚厚的聲音將你裹住。這是一套大包圍的作品,有風景、有動作場面、有悠揚旋律、有多聲部場口,有精彩的樂器寫法,可以滿足不同的聽眾。當你習慣了「捷克音樂」之後,亦可以聽同系列的 Dvořák《Stabat mater》及 Janáček《Glagolitic Mass》。
第五位
DEBUSSY
No. 1 from "Deux Arabesques"
Rêverie
"III. Clair de lune" from "Suite bergamasque"
"V. The Little Shepherd" from "Children's Corner"
La plus que lente
"I. Danseuses de Delphes", "II. Voiles", "VIII.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X. 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XII. Minstrels" from "Préludes I"
FAURÉ
Barcarolle No. 6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II. Oiseaux tristes" from "Miroirs"
Deutsche Grammophon
2018 年心靈很脆弱,很疲倦,極需要慰藉。Menahem Pressler 這個錄音令人釋懷,很珍貴。九月曾經介紹過,請按此閱讀。
第四位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 1
Violin Concerto No. 2
PROKOFIEV / BATIASHVILI
"Dance of the Knigh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Grand Waltz" from "Cinderella"
"Grand March"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Lisa Batiashvili (violin)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Yannick Nézet-Séguin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Lisa Batiashvili 是我近年最欣賞的小提琴家。這張 Prokofiev 有激情、有浪漫、有炫技,七月曾經介紹過,按此閱讀。
第二位
BRUCKNER
Symphony No. 4
Symphony No. 7
WAGNER
Prelude from "Lohengrin"
"Siegfried's Funeral March" from "Gotterdammerung"
Gewandhausorchester
Andris Nelsons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Andris Nelsons 的另一個 cycle,另一種美態,令我重新認識 Bruckner。剛剛分享了一點心路歷程,請按此閱讀。
第一位
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Giuliano Carmignola (violin)
Deutsche Grammophon
每年我都投資不少時間發掘新穎音樂,但我發覺最終的「年度最愛」很多時都是最基本的東西。今年是第二次選 Giuliano Carmignola 的 Bach 為年度最愛,發行時我可是第一時間趕去唱片店買的,真有九十年代的情懷(可惜古典音樂唱片不送海報,但有的話誰會貼白頭大叔的海報?)。2018 年很喜歡自閉,很需要自閉,孤獨的人配孤獨的音樂,一絕也。Bach 這六首獨奏小提琴作品是傳世經典亳無置疑,一支小提琴要扭盡六壬去製造舞曲效果、多聲部效果,要有恰到的莊嚴、恰到的輕鬆,作品難度高亦影響深遠,早已是所有小提琴演奏者需要學習的基礎作品,亦是古典音樂的 ABC。傳奇錄音多的是,而我自己是聽 Menuhin 大的,但就是對 Carmignola 這個用 period instrument、差不多無 vibrato 的奏法情有獨鍾。正如上年說過,近年喜歡 HIP 錄音。演奏的真確性值得商榷,但就為這些十八世紀作品注入不少生命力,令「嚴肅」的作品活起來。被稱為「巴羅克小提琴王子」的 Camignola 的演奏像呼吸般自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奏出如高原遼闊的樂章,這裏輕輕一些裝飾音,那裏一些長弓,帶出無限的空間感及令人奔放的自由感。這幾個月很多晚睡前我都播放這專輯找一些 escapism,每次播到那幾首賦格曲內心都不段迴響著主題,那樂器及錄音的場地製造出一個無底深淵讓我無憂地墜下去,十分治癒。他亦將比較嚴肅規範化的 sonata 及比較輕鬆多變的 partita 分開,使重覆聆聽的聽眾可以憑情緒及需要選擇合適的感覺。我自己偏好三首 sonata,但有時太乾燥三首 partita 又大派用場,六首作品相得益彰。今年的年度最愛我選了一碗心靈雞湯給大家分享。2019 年快樂。
特別推介
MAHLER
Symphony No. 6
MusicAeterna
Teodor Currentzis (conductor)
Sony
叫「特別推介」,因為這專輯不是我的「最愛」,但我覺得大家需要聽一聽這個錄音。古典音樂界最商業先決的唱片公司 Sony 近年簽下不少講噱頭的奇人,例如油彩先驅、用《四季》一曲打天下的 Nigel Kennedy、管風琴酷兒 Cameron Carpenter 及郎朗等。商業與藝術當然可以並存,但太破格的玩法一定備受爭議並分化聽眾。這專輯就是令美國樂評人拍案叫絕、歐洲樂評人嘩然、大呼禮崩樂壞的 Mahler《第六》演繹。希臘裔俄羅斯指揮 Teodor Currentzis 自己組成樂團 MusicAeterna,一直不依章法發功,錄音作品由 Purcell 的《Dido and Æneas》跳到 Shostakovich 極冷門的《第十四》。2016 年他與赤腳大仙 Patricia "PatKop" Kopatchinskaja 灌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及 Stravinsky 可一不可再、用上四鋼琴加樂團合奏的歌唱/舞台作品《Les Noces》,橫掃多本古典音樂雜誌的獎項。《第六》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Mahler 交響曲,沒有之前的大包圍,也沒有之後的抽象,徹底轟烈地緣起又緣滅,哪怕中間的次序是甚麼,每次聽都是很痛又很痛快的體驗,是欣賞病態美的人的恩物。副題「悲劇」的《第六》其中一個難度,就是要由零去建立一個世界,並在高潮中推多兩個高潮去破壞這個世界。不過那只是概念上的破壞,演繹一般都是維也納式「優雅」的「古典音樂」,而「悲劇」的一般理解都是指古希臘戲劇那種蕩氣迴腸的浩瀚感,而不是哭哭啼啼那種。專輯的小冊子充滿廢話,但就看出 Currentzis 無限放大「破壞」及作品「悲劇」這個概念。這個錄音完完全全離經叛道,Currentzis 用極端的音效將作品的所有範疇誇大,一開首已經是軍事演練,之後越奏越野,節奏刻意粗獷,旋律刻意專橫,並大突顯民族音樂成份,令 Mahler 變成 Stravinsky 及 Shostakovich 般,難得全樂團非常齊心地與他一起瘋狂。演奏很出色,但如果你本身認識 Mahler《第六》的話,一直聽你的下巴會一直下墜,直至碰到地。我不覺得 Currentzis 在嘩眾取寵,但專輯一定挑戰你的底線。或許會激發起某些新觀點,帶點新景象,所以很值得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