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December 2018

清新的蕭邦 Chopin: Ballades and Nocturnes; Andsnes



Chopin Ballade No. 1
Chopin "No. 1" of 3 Nocturnes, Op. 15 (Nocturne No. 4)
Chopin Ballade No. 2
Chopin "No. 1" of 2 Nocturnes, Op. 48 (Nocturne No. 13)
Chopin Ballade No. 3
Chopin "No. 1" of 2 Nocturnes, Op. 62 (Nocturne No. 17)
Chopin Ballade No. 4

Leif Ove Andnes, piano

Sony 19075822932



蕭邦很有趣,任何學過鋼琴的學生都會彈過他的作品,華爾茲、夜曲、練習曲、那首不想再聽到的《Fantasie-Impromptu》等等,無論是大師級音樂人還是小聽眾都會被他的旋律吸引,人人都懂蕭邦。大部分人都用純鋼琴的角度去看蕭邦,大部分評論都著眼於演奏者的技巧,彷彿全世界都了解蕭邦到一個不需要再討論的地步,可以完全憑感覺做人。

中學上音樂堂時收到一份當頭棒喝的功課,老師要我們分析好幾首前奏曲的和弦推進並評論這些和弦對於作品情感的影響,例如 enharmonicity 怎樣將整首作品由光轉暗、chromaticism 怎樣產生張力、pedal note 怎樣將結構連起來等等,對於當時對音樂不太認真的我來說是一份頗難搞的功課,但絕對獲益良多。從這些角度入手,方發覺原來短短二十秒的音樂竟藏有如此大的資訊量,濃度是如此高,情感是如此大幅度,一個簡單的旋律可以在片刻中由單純的憂傷走到英雄式的豪邁。從此學懂多一層深度去欣賞蕭邦,對於自己及他人的蕭邦演繹要求亦開始提高。畢竟,和弦影響音樂結構,音樂結構影響手指位、腳踏的用法、造句的走法等,統統都不是可以單純地憑感覺解決的事。

蕭邦芸芸鋼琴作品中,大部分都有鮮明的作曲動機:華爾茲、波蘭舞曲及 mazurka 都是舞曲,練習曲顧名思義考技巧,受 John Field 影響的夜曲抒發情感,灰諧曲、奏鳴曲、變奏曲及回旋曲是古典時期留下的體裁。唯獨有四首叫「ballade」的敘事曲動機不明,令人摸不著頭腦。

如果你不明白蕭邦為何被稱為鋼琴詩人、波蘭的聖人或他憑甚麼雄霸鋼琴界二百年,你一定要聽這四首敘事曲。當年我極抗拒蕭邦,鋼琴老師就要我學第二首敘事曲,接受一下再教育(雖則最終我都是近年才感受到蕭邦的偉大)。這四首作品是古往今來所有鋼琴作品之中奇葩中的奇葩,蕭邦基本上平地一聲雷發明了這個體裁。這四首敘事曲不是一套作品,作品之間沒有關係,唯一共通點就是全部都用 6/4 或 6/8 拍子。蕭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寫成這四首敘事曲,由第一首順序聽到第四首,你可以聽得出一篇人物傳記,並感受到他逐漸成熟的作曲風格。

第一首敘事曲一開首已經充份表現出蕭邦音樂令人趨之若鶩的特質:作品由一個剛勁的旋律帶出,立刻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再慢慢地用簡單而憂傷的旋律引君入甕,漸漸打開每一道門令你繼續聽下去,時而激昂,時而感性,充滿戲劇性。神奇的地方在於,每一首敘事曲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故事好說,蕭邦只用音符帶你走過一切最高與最低,而除非你看過琴譜,否則你不會知道下一步他會帶你到康莊大道還是黑暗幽谷。這就是這四首敘事曲同時吸引聽眾及演奏者的地方,聽眾享受音樂的戲劇性時,演奏者亦享受作品賦予的自由度,塑造這份戲劇性的樂趣及駕馭樂曲挑戰的成就感令人很滿足。

第一首敘事曲比較線性直接,「因為」、「所以」、「因為」、「所以」走到尾,表層很易消化。細心研究才發現蕭邦怎樣不斷令主旋律維持在一個不穩定狀態去保持九分半鐘的趣味,例如當主逐律回歸時他用一個 drone 去將幾段簡單的音程不斷推進,細細聲加壓再加壓再加壓到臨界點,再一次過用盡琴鍵大爆,爆完用大量 broken chord 回氣,之後再加壓再爆。我自己學習作品時,發覺作品最難的地方不在於學習音符,而是情感控制,因為短篇幅大對比聽起來很浮誇,太大聲量會令作品變成燥音,但太柔情卻會令作品失去敘事性,亦難突出起伏,拿捏一個平衡非常困難。這是一首易學難精的作品。

獻給舒曼的第二首黑白分明,黑白分明到極端的地步,像是刻意描繪舒曼人格分裂的 Florestan 與 Eusebius,一段柔情內斂、一段狂野奔放,最後集體大暴走,是給演奏者在琴鍵上發泄的好作品。作品的第一旋律出名長氣,左手一段橫跨十七個半小節,怎樣不突兀地低聲細唱 sotte voce 呢?第二段大聲玩雙重節奏,彈得不佳立刻變燥音。中段考多聲部演奏,作品最後更要在高潮中推多兩個高潮,那些不斷重覆的高音及 arpeggios 對右手尾指及手腕是極大挑戰,強行練習很易受傷。

第三首是四首之中我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瀟灑,來去如風不糾結,高傲但優雅,像貓。蕭邦的作曲風格逐漸成熟,旋律不再是單純地出出入入,而是更細膩地融入在大結構中,更圓滑地在左右手中游走。第三首敘事曲像是舞蹈表演,第一位舞者跳完往右面去,第二位就隨即從左面進場,再加入第三位,節奏連綿,絕無冷場。考穩定,又考左手技巧,帶點抽象,是一首知性與感性並重的深度作品。

第四首敘事曲是浪漫時期的顛峰作品,我主修音樂的大學同學全部都要分析它。這首敘事曲令人聞風喪膽,長十二分鐘,包含前三首敘事曲所有最難的地方,再加大篇幅多聲部部分,單學音符已是難事,更遑論情緒管理。如果你彈到這首作品,你大概已是一位非常資深的演奏者。驟看樂譜,沒有甚麼套路可言,學習樂曲只可硬著頭皮將逐段鑿入腦,用盡一切(傳統)的演奏方式榨盡所有可能性萃取所有音質,用八十八鍵說一個蕩氣迴腸的音樂故事(先別說要模仿蕭邦的 Pleyel 鋼琴)。我自己還沒有勇氣挑戰作品,亦很佩服任何彈到這首作品的人,單聽錄音都已驚嘆萬分。

挪威綱琴家 Leif Ove Andsnes 玩完貝多芬鋼協及 Sibelius 小品之後帶來這張蕭邦專輯,收錄四首敘事曲。一次過聽四首敘事曲的確累人,所以他選了三首對比大的夜曲間場讓聽眾在作品之間休息一下聽覺。

人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蕭邦,所以蕭邦作品的錄音長錄長有,沒有任何公認最好的錄音,只有你最喜歡的。英國兩本頭號古典音樂雜誌,一本選了這專輯為十二月最佳獨奏音樂專輯另一本卻將專輯彈得一文不值,「專業」樂評人的口味也不太一致。

我是聽 Krystian Zimerman 的錄音大的,聽到入了血不能再理性看待的程度,作為學琴的人這是大忌,所以不時要找新錄音抽身一下重新認識作品。這裏那裏會找到些衝擊,如 Rubenstein 的豪邁、Rachmaninov 的瘋狂、Pollini 的無情,但很少四首敘事曲一次過比較。Andsnes 這個錄音並不是最具娛樂性,亦不是最驚天動地。他不是分析性演奏,卻令我想起中學音樂堂的功課,再一次認真地聽蕭邦,重新拾起樂譜學習樂曲。聽慣 Andsnes 演奏都知他的風格:冷靜但不冷酷,有衝勁但不煽情,音質繽紛,層次感豐富並清晰,比較實而不華。的確,這些形容的另一說法就是他的演繹很抽離,絕對不是傳統嘔心瀝血的浪漫演繹(畢竟他是北歐人),令某些樂評人嗤之以鼻也無可厚非。但蕭邦或大部分浪漫時期作品的錄音實在充斥著太多無謂的個人主義及個人崇拜,聽眾很多時已忘記了樂譜最基本的指示。Andsnes 這個錄音是 back to basics 的典範,屏棄一切味精,讓樂譜自己發光。第一首速度適宜,第二首節奏清晰,第三首高貴優雅,第四首火花四起,三首夜曲亦不強說愁,是一張難得地清新的蕭邦專輯。或許不是感情泛濫的人的選擇,但有可能會為你激發某些演繹蕭邦的新思維。官方宣傳片為大家獻上全首第一首敘事曲,不妨試聽一下。



官方宣傳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