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November 2013

幸好香港樂壇還有努力青春的人 C AllStar 【Cantopopsibility】



C AllStar  Cantopopsibility

1. 混沌
2. 音樂殖民地
3. 老調兒
4. 差詞
5. 她結他
6. 惺惺相惜
7. 自由軌道
8. 薄情歌
9. 騷動
10. 大同 (Shazz Mix)
11. 我們的胡士托(紅館篇)
12. 六神合體



第一次接觸 C AllStar 是三年前他們第一次在電台頒獎禮上表演領獎的那一次,那時,我覺得這四子只不過是四個很會唱 K 和 beatboxing 的「o靚仔」,姑且看看他們可以走得多遠。近年農夫棄權,Mr. 和 RubberBand 等樂隊在主流流行樂壇的叫座力一般,四位在沒有大唱片公司支持之下憑一首《天梯》橫掃各大傳媒的獎項。那只是時勢造英雄罷了,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也許一首作品和一次表演領獎的機會就是令大眾留意他們的契機,that's all it takes,我自己就是因為這樣而走去買他們的第一張大碟【Make It Happen】(可見電視上的 exposure 有多重要呢),但其實見真章的作品往往都是《天梯》以外、在大氣電波很少會聽到的東西,一些甚至是對 casual listener 不明顯的地方。

逐漸開始我覺得聽 C AllStar 往往都是多重享受。聽頭三張專輯你會留意到他們(和背後的團隊)是一群充滿正能量的年青人,他們不相信末日,約定你 2013 年一月一日維園見,他們關心社會(《0809》)、關心生活細節(《放下》)、對香港執著(《別讓小島沉沒》)、對廣東歌執著。我很喜歡他們那些很用心拍的 MV,往往都不是要用大成本去講大道理或行行企企喊苦喊忽由頭到尾一個表情的罐頭作品。主角很多時都是很普通的你和我或是一些街景,很簡單地去說一些我們身邊每一日都發生的故事。如果你也對香港這地方有點感情和眷戀,也懷念從前那個未變得這麼冷漠的國際都會的話,你會看到的是很多很有味道和人情味的片段,一種久違的、溫暖的社區感覺,和一種親和的凝聚力。他們到了第四張專輯才正式介紹自己,雖然算不上是他們最出色的作品,但卻是很重要的,因為【To Begin from the End】讓我們認識到四子每一個人的性格、背景和每一個人的聲音和風格。這是一個合唱團,但都是由四個獨立的個體戶組成的。

我自己都有點合唱團背景,所以特別留意和欣賞他們四位作為一體的表現。獨唱往往是焦點所在,用歌者的技術駕馭主旋律去換來聽眾的注意,唱得好很容易就做到主角。我們都知道 On 仔唱歌動聽,釗峰唱得很有感情,但作為一個合唱團,尤其是唱 a capella 的時候,動聽的旋律也要有合適的和聲和節奏支持,所以我最喜歡的 C AllStar 作品是兩首重 layer 的作品《白色信件 (Let It Snow)》和《馬爾代夫》。他們最強的魅力在於他們 live 時的表演,將現場合唱的張力表現得一覽無違(沒有機會聽 live 的話可以參考《雨天沒有你》的最後一段)。這張大碟有首作品叫《自由軌道》,是一首 a capella 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四子都要「扮」一些聲效和唱和音,比起以往只有 King 做 beatbox,今次四子都有這扮聲的艱鉅任務了。印象中自王菀之的《與愛人飛》之後好像都沒聽過流行樂壇有人這樣玩,是大碟一大亮點。填詞的是陳詠謙,我在想,如果有日 C AllStar 和 Charatay 合作玩 a capella 會怎樣呢?很有趣的念頭,製作單位請考慮一下。

來到第五張大碟,名稱叫做【Cantopopsibility】,聲稱要在大碟內探討廣東歌的各種可能性。C AllStar 的賣點是一個有唱功的合唱團,但聽 studio recording,我們也許忘記除了在鏡頭前棟篤企的四子之外背後還有一班幕後功臣。【Cantopopsibility】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編曲。或者應該這樣說,C AllStar 的所有大碟中賴映彤和 Cousin Fung 的編曲一向都很突出(例如在《少數》中突入的電音,好奇怪,但又 work 喎)。這張大碟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音樂風格,很精彩。小調 mix hip-hop scratching 用色士風單挑二胡的有《老調兒》,電音有《音樂殖民地》,傳統慘情 K 歌有《薄情歌》,清新 acoustic 系有翻唱作品《她結他》,還有 C AllStar 專輯一定有的 collage 作品《六神合體》。大碟最有驚喜的我反而覺得是《騷動》,在這首港式 R&B 作品中聽得出 Jase 的音樂感很成熟,這不只是一種唱 K 就練得出的技術,而是一種風格,我甚至覺得 Jase 有潛質唱 R&B 唱得比張敬軒更加有說服力,我們可以看看。

如果一張大碟只是要用不同的音樂風格去寫廣東歌,其實【Cantopopsibility】已經做突。但大碟不單唱出音樂的各種風格,也勾出不少情意結。廣東歌,對你來說,有甚麼特別?這畢竟是很個人的。找細 So 和許志安在《惺惺相惜》中模仿電台點歌節目令人想起當年坐在收音機前聽歌的美麗舊日子,一點很個人的小情小趣,我自己當年亦是坐在收音機前做功課的人,聽著 903 大的,所以很有共鳴。找現任清談節目《勁歌金曲》主持鄭丹瑞在自嘲式的《差詞》中客串一句「都唔知而家 D 歌 up 乜」既是畫龍點睛,也聽得人特別唏噓,但我自己也得承認,我自己也曾經歧視過廣東歌。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是因為崇洋,有一部分是因為我不喜歡聽情情塔塔世界末日喊苦喊忽的歌,有一部分是因為收音機會 plug 的歌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都是易聽易唱的「K」歌,你唔悶我都悶。【Cantopopsibility】證明了第三點顯然是歧視,但都要有人買碟才會有人知,否則廣大聽眾只會知道 C AllStar 唱過《天梯》。

既然談到廣東歌,請讓我在這裏離一離題。再一次聽廣東歌,買和聽廣東唱片,到今時今日在這個 blog 堅持用(繁體)中文寫長篇碟評介紹廣東作品,其實都是身份認同的一種行為。我自己一年花不少時間和資源去聽不同種類的音樂,去不同的 live show,尤其是古典演奏會,其實可以寫很多很特別的介紹,很詳盡的音樂討論。寫音樂介紹很花精神時間,但寫作不是我的正職(尤其是用中文去寫),而我亦沒有責任去長篇大論介紹任何東西,但我也堅持去做。也許在外國生活久了,每個人都有一點身份認同的問題。聽廣東歌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一把家的聲音,一把屬於自己人、與生俱來的聲音,用你最熟識的語言說故事。人總是有一點犯賤,若不是失去過就不會珍惜,在外國聽到家的聲音特別有歸屬感,主動聽得多了就開始發覺香港流行音樂其實比很多外國流行音樂優秀,而人才其實從來不乏,只是需要人主動發掘、欣賞和珍惜。沒錯,重點在於「主動」。喜歡音樂的人大有人在,去了解為甚麼自己會喜歡音樂和喜歡甚麼類型的音樂卻很少人關注。我會偏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和因為人懶,並不是因為香港人不能,但歡迎討論。但既然廣東歌給我這麼多歡樂和 comfort zone,我很希望分享給大家,所以我一直都是用 info-taining 的角度去寫碟評,希望介紹自己喜歡的音樂之餘,也可以用我自己小小的能力用簡單的文字去解釋一下音樂結構和講解我自己為何會喜歡某些音樂的各種技術性原因。我很希望香港人自己會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其實不只是音樂),只有自強和學懂愛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定位,才會有人主動去將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在自己的地方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語言發光發熱比甚麼抗爭行動更加有效去得到身份認同,我是這樣相信的。

我剛剛在飛機上一連聽了【Cantopopsibility】三次,我在想,這其實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在主流樂壇內,歌手不是上了神檯就是去了別的地方發展,留在香港本土明刀明槍地去捍衛廣東歌的反而是四個由旺角街頭寂寂無名走上舞台的「o靚仔」。我欣賞的,不只是這份魄力和純粹是自己找來的使命感,更加的是 C AllStar 證明了只要是有實力和熱誠,也有可能得到主流的肯定,甚麼刀仔都可以鋸大樹去摘得那個「我最喜愛的組合」獎。最重要的,是正能量和堅持不是空談的,也許因為我自己和 C AllStar 一樣,對生命有熱誠、對香港有希望、對廣東歌還是很執著吧。我很高興見到香港還有努力青春的人,而他們也得到應有的肯定。我們需要多些 C AllStar,也許他們只是等待被發掘而已。

除了盧凱彤那張沒有人家裏會有空間收藏的 EP 之外,C AllStar 的這張【Cantopopsibilty】是今年樂壇最值得支持的原創廣東作品。當然,2013 年還未完。

1 comment:

  1. 讚. 我也覺得對廣東歌的執著與身份認同有關.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