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奕迅 Stranger Under My Skin
1. 六月飛霜
2. Stranger Under My Skin
3. 最後派對
4. 苦瓜
5. 沼氣
6. 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
1. 樂園
2. 等你愛我
3. 因為愛情
上年十月陳奕迅帶我們上山品嘗大氣找高人,結果找來了外世的薩頂頂、隱世的露雲娜和玩世的林敏驄。半年不夠,原來還有下集,今次玩下海。
首先,一張大碟十二首歌,例價一百有找。分開兩隻,每隻八十五,如果不是陳奕迅的話,一般香港人睬你都有味。再看,原來遲一點還會出特別版,老老實實,唱片公司應該見好就收。
不過如果說分開兩隻碟是為了讓樂迷慢慢消化每一隻歌的話,這我倒是同意的。陳奕迅沒有派台的滄海遺珠,有可能《一切從音樂開始》一晚都播不完。如今每六隻歌出一張 EP,至少樂迷會花多一點時間精神去細心欣賞每一首歌,讀歌詞的讀歌詞,練唱畸的練唱畸,聽編曲的聽編曲。至少,希望如此。
陳奕迅已經去到一個頗難搞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要尋求音樂上的突破,又要保留忠心的主流聽眾,同時亦背起培育樂壇新血的責任。但【Listen to Eason Chan】和【Taste the Atmosphere】就證明,刻意偏離 status-quo 是吃力不討好的(口口聲聲話要踩界玩味歌的人有幾多記得《熱島小夜曲》和《變色龍》?),所以要找一個平衡。【Stranger Under My Skin】就全做到了。
由定音鼓帶起的結他、鋼琴、人聲前奏帶來第一首作品《六月飛霜》,林夕詞。一開始就擊鼓鳴冤?有甚麼冤情?網民熱烈討論歌詞的含意,是否帶有批判意味,請動動腦筋自己定奪,歌詞不難明。聽時留意一下,中、西 plugged strings 一起帶起的 chorus 到中間加電結他 distortion 到最後大堆頭的舖排是否刻意的在歌詞上加上無形的反諷?
點題曲《Stranger Under My Skin》由無名氏的結他名作《Romance d'Amour》作基礎。這首作品是因為 1952 年的法國電影《Jeux interdits》(禁忌的遊戲)而舉世知名,著名結他手 Narciso Yepes 曾經灌錄了原聲大碟。下雨聲、小調的旋律加獨白營造出十分孤寂的氣氛,就好像《重慶森林》裏的金城武,只不過 setting 是在西班牙而已。英文獨白是否如有人提到般「扮野」則見仁見智,但那煙燻多年的 husky voice 頗性感。中後段穿插的是 synthesiser,不會是 ondes Martenot 吧? :-p
《最後派對》頭幾次聽沒有留意歌詞,原來是《活著多好》的樂觀版。外國人的最後派對,是叫「celebration of life」的,以「完成生命」去視這個必經過程,不比較正面嗎?(又想到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不是生的對立,是生的一部分。」)當然,是否可以如此豁達人人經歷不同,就算理性明白感性亦未必接受。雖不算是新題材大道理,但相信對不少人來說這是一點啟發。慢板一個一個 chord 的流行 piano ballad 上加上「band sound」,曲式親民,驟耳聽甚至是首激昂的作品。
聽碟前,印象中好像聽過另外兩個版本的《苦瓜》,第一個的編曲很單薄,像是 demo,有人強烈批評,引發網民熱烈討論;而第二個是「切茶」版。老實說,這首歌真的很 K,不過在這 EP 的位置卻是很不錯的 buffer zone。新的編曲幫助很大,這個豎琴加管弦樂的 orchestration 其實沒有秩序,但卻為原本由鋼琴主導的 accompaniment 加強了高低起伏,反而帶出了 chorus 那個很長的旋律。第一次接觸 Kenix Cheang 的名字是在 YouTube 看到她翻唱何韻詩作品的片段,所以潛移默化下第一個印象覺得《苦瓜》有點《勞斯‧萊斯》 feel。原來她是做幕後的,我想陳奕迅是想帶人留意她吧。
《沼氣》,官方英文名叫「METHANE」,是充滿戾氣的暴走電音作品。詞人陳詠謙用沼氣有毒借題發揮刻劃頹廢、自我形象低落的毒男(「四百萬養隻大廢物」),很久也沒有聽過 Eason 玩這類型的音樂,驚喜。Chorus 不斷重複的「沼氣」是否刻意玩粗口諧音只有製作單位才知,是也不奇。(嚴格來說 methane 只是沼氣其中一個成份,並且是沒有毒的,但是很易爆炸;沼氣亦會令人窒息,或 asphyxiation。)
最後,聖誕派台的《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玩 piano-led jazz ballad,mood 和 feel 都不錯,略嫌唱得有點拘謹和刻意,放鬆一點會更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Robbie Williams 2001 年的《Swing When You're Winning》,看看一位流行男歌手如何成功踩界唱 jazz。
【Stranger Under My Skin】有一張 bonus disc,收錄了三首國語作品(其實也可收錄潘迪華【My Dream My Way My Indie Music】中的《Chinese Blues》啊,正好與《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相映成趣。)我最喜歡的,是上年收錄在黃韻玲【美好歲月】的《樂園》,派對曲式,編曲夠爽夠緊湊,兩人唱得合拍,熱辣辣又好玩,一絕。相對下,《等你愛我》是一首很 standard 的佳作。與王菲合唱的《因為愛情》如果不是陳奕迅加王菲這個配搭的話應該不會有 noise,他有他唱,她有她唱,沒有火花,一歌之隔即被《樂園》比下去。
在 Harper Lee 的名著【To Kill a Mockingbird】中主角的父親 Atticus Finch 有一句名句:「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 until you climb into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聽了陳奕迅十幾年的你和我,其實一直都明白他的用意嗎?抑或其實我們都是他皮膚下的陌生人?我不是行內人,但我覺得【Stranger Under My Skin】已經做到行內行外面面俱圓了。老老實實,有冇第三集?
延伸閱讀:
【Taste the Atmosphere】碟評
陳奕迅皮下就是扮野講英文嗎?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 by 3C Music
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下的計較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維持水準卻方向未明?--陳奕迅《Stranger Under My Skin》 by 心跡.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