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January 2011

7th Jan 2011: Stravinsky, Britten, Tchaikovsky (Atherton / HKPO / Atherton / HKCCCH)

STRAVINSKY Symphonies of Wind Instruments
BRITTEN Les Illuminations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Act II)

Elizabeth Atherton, soprano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avid Atherton, conductor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Friday 7th January 2011



上一次聽香港管弦樂團是多少年前的事呢?一年?兩年?上一次好像是 Joshua Bell 拉柴可夫斯基和 Prokofiev 的《第五交響曲》。今次在香港難得有機會就去了一場。坐前排左面,first violin 對出,剛剛看到 celesta 和豎琴。學生票價六十,送場刊再聽足兩個鐘,全場入座人數都不夠四成,有時我都為 HKPO 揼心口。當然,電視台播兩小時大結局,也不難怪香港人寧願坐在家看陳法拉。所以這次有可能只是個別事件,我也不便多作評論。

演奏會之前其實有一個 pre-concert talk,雖然海報有 advertise,但沒有人知道那個 talk 其實是在哪裏舉行,經多次詢問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在文化中心四樓。首席單簧管叔叔出來介紹一下曲目,又講了一下與 Atherton 合作的點滴和 HKPO 的練習過程,都很 info-taining。如果每一次演奏會都有這樣的 outreach activity 其實都不錯。

開首的樂曲是 Stravinsky 的《Symphonies of Wind Instruments》,一首不太 audience-friendly 的作品。這首樂曲是寫給 Debussy 的,一開始聽起上來沒有連貫性而且音質單薄,基本上是一部分又一部分組成的 sound collage,考樂手的技術和考指揮去利用他們去串連成一首有意義的樂曲。指慣現代樂曲的 Atherton 指揮這曲得心應手,簡潔得將每個樂層都清楚表現出來。美中不足的是演奏廳的 acoustic:如果回音大一點的話,最後 homophonic 的一段會來得更強勁,有著合唱團般的音效,可惜在文化中心演奏廳,一切都變得很單薄,令原本奏得很美的 chordal section 變得不太湊效。

取材於 Arthur Rimbaud 的詩,Britten 的《Les Illuminations》是為女高音和樂團而寫的(之後 Britten 的男高音伴侶 Peter Pears 都有表演過)。我很幼稚,一直想在字裏行間中找弦外之音。這是九首很緊湊的作品,想不到樂團可以奏得那麼乾淨準確,獨奏者的技巧也令人佩服,很好的 support 和 phrasing(用心看的話,她中間也有不少反映這些超現實/達達式歌詞的輕鬆身體語言),最喜歡《Phrase》、《Antique》和《Marine》。

我很高興 HKPO 在上半場冒著趕客之險選了兩首不太主流的樂曲。中場之後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第二幕),聖誕節必聽的(半首)作品。單簧管叔叔之前強調,這次演奏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個跟樂譜而不是跟芭蕾舞員的 concert performance,所以很多耳熟能詳的旋律有可能會比之前習慣聽的奏快了。大部分人都一定會聽過《Russian Dance》、《Waltz of the Flowers》和《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所以樂團就算對此曲駕輕就熟都要步步為營。在 Atherton 指揮下樂員都專注地將一段又一段溫馨的旋律奏出,Atherton 甚至在《Waltz of the Flowers》跳起華爾茲來。五首舞曲各分秋色,樂團的 ensembleness 很突出,十分精彩,這是一次上乘的演奏。觀眾反映很熱烈,最後 Atherton 要五度出來致謝呢。

對比上一次聽,HKPO 的質素提升了不少,應該是 Edo de Waart 的功勞吧。我很想知他們的馬勒是怎樣的,但一直沒有機會聽,而且短期內都不會有了。長駐香港的朋友們,拜託了。

順帶一提,去和離開文化中心時我都是坐天星的。在船上聽 Ravel 的《Une barque sur l'océan》(先是 Boulez 的樂團版,回程時是 Aimard 的鋼琴版),真的很特別……下次在文化中心聽 HKPO,天星碼頭會否仍在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