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October 2013

12th Oct 2013: GayBird, Wieniawski, Dvořák (Widjaja / HK Sinfonietta / Yip / HKCH)

GAYBIRD Gravitation in Time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No. 2
DVORAK Symphony No. 7

Iskandar Widjaja 韋家雅, violin
Hong Kong Sinfonietta
Yip Wing-sie 葉詠詩, conductor

Hong Kong City Hall Concert Hall
Saturday 12th October 2013



任性地在最後一分鐘決定回港一個月,也隨意地在最後一分鐘買票看小交演奏梁基爵的新作,卻在最後一分鐘病了。最後也堅持去了,但如果不寫下這一篇 review,我也許不會記得我今晚看過甚麼。

其實每一次小交首演香港作曲家的作品,我都希望可以親身在現場聽。我欣賞他們不斷支持本地創作,也希望接觸多一點本土作曲家的作品,但很多時我也不在香港,其實小交也可以考慮將歷年來的 commission 結集出碟(如果有人買的話),又或者將片段放上 YouTube 與世界分享。「人山人海」的梁基爵其實本身在香港也有一定的 cult following,也許不需要特別多的 exposure,而今晚的焦點也落在那俊俏的印尼裔小提琴手韋家雅身上。這麼特殊的曲目對於主流聽眾來說相信是有點重口味,所以入座率頗低,有點可惜。

梁基爵的多媒體作品《地心》不單用上各傳統樂團樂器和電子聲效,也加入了兩部由他自己發明的敲擊電子樂器「Gravity Glock」。作品音樂上最有趣的地方我覺得是豎琴和各敲擊樂器呼應的開首部分,延伸下去卻由一首「composition」變成一個「experience」,由零碎的 musical fragment 進展到不斷重覆的 sequence 在概念上令人想到 Thomas Adès 的《Asyla》和叫「Concentric Paths」的《Violin Concerto》。那兩個「Gravity Glock」用打樁般的原理製造出巨大的聲響,和那塊鐵片(?)相輔相成營造出一種又冷又野的氣氛。那段電音「獨奏」反而在作品中有點抽離,用意不明。但整體來說《地心》是一首頗有趣的作品。

相對來說,Wieniawski 的協奏曲其實是一首挺悶的作品,如果不是那炫技的獨奏部分其實沒有很多討論價值,但那獨奏部分就是很精彩,glissando、double stopping、artificial harmonics 等,令這變成韋家雅獨佔舞台的 showpiece,樂團的存在也好像變得沒有重要性(非戰之罪…)。提外話,韋家雅的 bowing 有 Joshua Bell 般誇張。

中場休息之後是 Dvořák 的《第七交響曲》。整個演奏會最好的部分就是第二樂章,full body 的弦樂奏出扣人心弦的旋律,令人嚮往,但這圓滑的演繹反而變成其他樂章的絆腳石。個別樂手水準其實不錯,但演奏就是少了一種清澈的層次感,欠缺一種樂器之間明確的溝通或呼應,又或者是因為太過圓滑而少了一點節奏上的激昂,而 Dvořák 的作品就是要這種令人不自覺打拍子的節奏感。雖說如此,木和鋼管部分其實奏得不錯,值得一提,坐在大會堂的後排也感受到 full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