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July 2013

機械人的以退為進化論 Daft Punk 【Random Access Memories】



Daft Punk Random Access Memories

1. Give Life Back to Music
2. The Game of Love
3. Giorgio by Moroder
4. Within
5. Instant Crush
6. Lose Yourself to Dance
7. Touch
8. Get Lucky
9. Beyond
10. Motherboard
11. Fragments of Time
12. Doin' It Right
13. Contact



早陣子我在社交網絡上不斷推銷 Daft Punk 的新碟,也沒有說明為甚麼,朋友們都很奇怪為甚麼我連電子音樂都聽。其實,我一早就是 Daft Punk 的 fans。

第一次接觸這兩位機械人應該是 2001 年的事,那時家裏有(值得看的)音樂頻道,所以每早上學前都會看一看才出門口。很奇怪的,早上的節目都是介紹跳舞電子音樂的,就是這時我認識到 Daft Punk、 Groove Armada、Faithless 等團體。Y2K 年代的 MV 都是很簡單普通的,但那時偏偏就有一個 MV 是一段奇怪的卡通片,配上一段很上腦的結他 riff,印象很深。那 MV 就是《Aerodynamic》,而卡通片的創作人就是《銀河鐵路 999》的松本零士。

就是這樣買了【Discovery】。當時稍為有聽外國流行音樂的人都會聽過《One More Time》,而之後 Kanye West 的《Stronger》sample 了《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就令連聽 urban 的聽眾都認識 Daft Punk(說著,當年因為《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而衍生的 Daft Hand 短片的瘋狂程度比年初的 Harlem Shake 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其實在【Discovery】中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比較少人認識的《Something about Us》,這首歌的 groove 應該是我第一首陶醉的 groove 吧。(當時的 Winamp 沒有 play count,但我應該 loop 了很多 N 次。)所以在【Random Access Memories】推出之前 Daft Punk 說新碟有些像《Something about Us》的 groove 我是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期待的。

我不是去 clubbing 或 disco 的人,所以我對跳舞音樂在 dance floor 的影響力沒有太大興趣。我的古典音樂朋友會覺得我聽這種接近機械性的音樂是不可理解的事。的確,從一個分析的角度說是沒有甚麼好討論的,我只能說聽這種音樂要有另一種 mindset。由七、八十年代的 disco 年代開始,電子音樂興起,這些工具機械式的產生一種像拍子機的 beat,在 4/4 的模式中每一拍都打出來,這種「four on the floor」就成了一種音樂風格。一位健康的成年人的心跳大約是 60-100 beats-per-minute (bpm),如果 4/4 拍子的速度大約是 120 bpm 的話,人的心跳就剛剛和 4/4 中最強的第一和第三拍接上,這種共振就令人自自然然地跳起舞來。亦即是說,欣賞這種機械式的音樂反而是十分天然的現象。

有了節奏的基礎,怎樣繼續下去呢?聽 Daft Punk 就好像聽簡約音樂般,building block 都是一些簡單、零碎但非常上腦的音樂句子。最好的例子就是大碟中的《Lose Yourself to Dance》,一開始 beat 入,之後 Nile Rodgers 的結他入,當你投入了之後,Pharrell Williams 就加入,基本上只是不斷重覆唱「lose yourself to dance」,之後機械人就加入不斷「come on, come on…」,第二個機械人就不斷「everybody dancing on the floor」,再加入第三聲唱「party on the floor」,當你專注聽一段上腦的引子的時候,就被第二段上腦的引子打擾,再第三段……這些在腦中糾纏不清的各段 fragment 令大腦在 four on the floor 中快樂地迷失,所以不用酒精毒品都可以 natural high,這就是奇妙之處。(不要濫藥,聽 Daft Punk 吧。)

【Discovery】就是這樣令 Daft Punk 變相「創造了現代電子音樂」,但這樣玩可以令音樂重複多到變煩,而這就是上一張專輯【Human After All】的敗筆。所以在【Random Access Memories】他們就玩得聰明一點:將音樂交給其他人玩,考考他人的創意。

專輯叫【Random Access Memories】,顧名思義就是要從記憶中找靈感,從前人的音樂風格開始,加入 Daft Punk 的元素,以退為進就打造出 2013 年全球最有 noise 的大碟。【Random Access Memories】其實是一張很不 Daft Punk 的大碟,因為有太多 live session 現場 jam 的錄音而不是在 studio 用電腦寫出來的音樂。聽 Nile Rodgers 在《Give Life Back to Music》、《Lose Yourself to Dance》和《Get Lucky》的 strumming 和 Omar Hakim 在《Contact》的 drum solo 你會以為自己在聽 jazz fusion。聽古典的朋友,認得《Touch》中的 ondes Martenot 嗎?用人力去玩機械性的音樂,人的不完美令音樂變得溫暖,就是這兩個機械人一直想做的音樂效果吧。

這張專輯充滿不少佻皮的點子會令人會心微笑,或者奇怪到令人覺得「這樣也行嗎?/咁都得?」例如在《Giorgio by Moroder》中將 Giorgio Moroder 的錄音調到和拍子一樣,再在 Moroder 說「I need a click」之後加上一個 click track,或在《Touch》中由虛無電子變 easy listening 再變 soft jazz 再變偽 Gospel 再變純電子,又或者將「we're up all night to get lucky」autotune 到變「robots don't mix to get lucky」(?),這張專輯基本上是瘋狂的。Tracklist 的主題也是刻意的反諷,首先有鼓吹一夜情的《Get Lucky》,再有講分手的《The Game of Love》、嘆存在主義的《Within》、談感覺的《Touch》等等,都不是機械人的主題吧。

喜歡《Something about Us》,所以大碟我最喜歡的是幽怨的《The Game of Love》和《Within》,但令大碟廣泛成功的,我相信是多首接近是流行曲的作品。先聲奪人的有找來潮人 Pharrell Williams 主唱的《Get Lucky》,成功打破 Spotify streaming record 再成為全城熱播(因為真的很好 loop),還有由 The Strokes 主音 Julian Casablancas 主唱、基本上是首 pop rock 的《Instant Crush》(旋律 autotune 到令人不覺得音調原來是這麼高,應該沒有很多人會唱到。),充滿陽光氣息的《Fragments of Time》,和與 Animal Collective 的 Panda Bear 合作的《Doin' It Right》。喜歡【Discovery】的朋友有首《Beyond》,而喜歡「傳統」未來主義電子音樂或【Tron】原聲大碟的有首《Motherboard》,大碟以熱血到不行的《Contact》作結,絕對精彩絕倫。

之前的三張專輯因為 construction 比較簡單,(音樂上)很容易就可以 remix,所以在【Alive 2007】中所有作品大雜燴一起玩也行。這十三首作品,有 live 的話,又可以怎樣玩呢?

【Random Access Memories】全球報捷絕對有因。2013 年才過了一半,但如果叫這張專輯做年度大碟的話,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