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ruary 2012

個體回憶(下)

下篇是「啟發篇」,因為我會開始講道理。很赤裸的,最性感和最感性的算是這次了。有些道理,謹此獻給在過去一段時間在我這裏放下一點的朋友,希望你或妳也有一點啟發。



Sigur Rós - Untitled #3 (Samskeyti)
from ( ) (20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ZhxAQKb6U

種種的原因令我在學校裏開始有點名氣。但在學校裏鋒芒畢露是一把雙鋒刃,開始明白到樹大招風的道理,要同時兼顧對人有所交待和避免遭人話柄,其中一個在遍體鱗傷中學到的道理就是要謙虛的默默耕耘和學習溝通的技巧,小學時學到的道理,原來要在難堪中才領略到。第一次洗盡鉛華的時候發現,原來沒有語言,沒有題目,甚至沒有內容的流行曲都可以令人動容,簡單直接但不明顯,有時衝得太快會忘記細微但美好的東西。冰島樂隊 Sigur Rós 的這張完全無題大碟,正正就伴我過了這一段日子。


Do Make Say Think - If I Only...
from Do Make Say Think (199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FwM9Bnp_I

也有另一個舒服一點的方法,但其實也算是逃避。能夠避免正面衝突的,可以選擇開闢一些新的領域,令自己有一個新的身份或形象,但這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壞處。越另顃,顯得的性格越鮮明,但越是偏鋒,就越是離群,最終只會成為一個被人佩服的孤獨人。要不要這樣做,就視乎你想做一個怎樣的人了。這指的是不單止是音樂上,而是所有範疇。音樂上,我開始去找一些很另類的東西去聽,我會聽 electronica、IDM、free jazz,甚至 country 和世界音樂。有一個 half-term,我這個不會溫書的懶人每日都在床上 loop 加拿大 post-rock 樂隊 Do Make Say Think 的《If I Only...》。這一首作品,標誌著那個時期的我。


陳奕迅 - 一切還好
【Great 5000 Secs】 (20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AuJhvXQ3PU

大學一開始是我最不安的日子,新鮮感和表面的榮耀過後,面對的是對新環境的不習慣、對生活的執著和對死亡的恐懼。當親人突然離去,當我在生命中開始要做重要的決定的時候,之後的幾個月都在動盪與惶恐中度過,心中會很心急去找一個 comfort zone,能抓緊甚麼就甚麼。有一天,我在旺角聽到陳奕迅的《落花流水》,駭然發現原來當時我最需要的 comfort zone 一直都在,只是我一直選擇不理而已,一種家的親切感覺,來自家的聲音。《落花流水》固然重要,但我卻選擇了陳奕迅的《一切還好》,但這與歌詞無關。也許你會明白,在黑暗的世界中顫抖時有一把熟識的聲音唱一首叫《一切還好》的歌對心靈是有多大影響。也許就是這一點幼稚的樂觀我才能夠在黑洞中活過來。


古巨基 - 花灑
【Human 我生】 (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Mfi1yAiDE

命運有時是很奇妙的,在親人的死忌前幾日,另一位親人迎接了一位小生命。這好像是帶著一個訊息而來的:是時候放下了,如果放不下,就學懂接受現實,重要的是不要在這刻只是在悲傷中沉淪,做一個有用的人,向前看,做點有意義的事,只有正面的信念才可以生生不息,肉身不是永恆,但留下的正確價值觀、信念和貢獻才是永垂不朽的。但是,理性接受不代表感性也可以接受,我也在這個信念裏週旋了好一陣子。令我開始放下的,是王菀之寫給古巨基的《花灑》,選這歌也是與歌詞無關的,而且故事也有點神經質。又是「正常」的一晚,又是「正常」的生活,有一晚洗澡時在花灑下腦中突然出現了《花灑》中「啦啦啦」的 chorus,除了在收音機上聽過一兩次之外,我根本沒有聽過這首歌,揮之不去之餘,還令我第一次因為一首歌而哭到停不下來,那天那時--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天上好像傳來了一把似曾相識的聲音,那時我明了,是時候向前看了。


雷光夏 - 消失奏鳴曲
【臉頰貼緊月球】 (199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jRx3WcU4U

選這曲更是奇怪,因為我不是特別喜歡雷光夏,也不是特別喜歡這歌,但偏偏象徵以下的一段時期的,我就只想到這歌。在療傷期的時候有兩樣東西要做。一是要回顧自己不堪回首的所言所行,因為有時過份保護自己卻令他人受傷,或者曾經將自己的不安有意無意的發泄在他人身上,如果可以彈一首消失奏鳴曲就將所有不快的記憶磨滅是多麼的好。但我選擇了正面地面對自己,越是不堪回首的就一定要更加回首,自私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對自己有所交代,但更重要的是趁我還未用盡無情力送上最後一擊前,如果能夠彌補一點甚麼的話也許可以收復一點失地。另一樣要做的是要重新上路,發掘新的領域,重拾探奇的樂趣。拉朋友去一個未聽過的音樂人的音樂會,是我未做過的。那個朋友,到現在還是很好的朋友,而那個音樂人,就是雷光夏。


陳綺貞 - 小步舞曲
【Groupies 吉他手】 (20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E3RapPQMI

我覺得我能夠完完全全地走出陰霾的時候,是畢業時,和之後的挪威之旅。用了四年才可以正式的揭去新的一頁,有點長吧。但之前的幾個月,是每個 undergrad 都要擔心的兩樣東西:finals 和論文,當中還夾雜著很多依依不捨的情緒等等,很老土的。坐在電腦前寫論文的時間,我有一個 playlist,當時的無限 loop 有方大同的《叫我怎麼說》、Jamie Lidell 的《Figured Me Out》和 Wynton Marsalis 的【He and She】大碟等。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著花園在細雨中的每一刻春逝,check 著 typo 地找 reference 聽老師的《小步舞曲》,這樣的環境就好像在反映我的學生生涯的最後一刻。當然,原來,一切還未結束,但這首歌就是我這一段的見證。


張懸 - 無狀態
【My Life Will...】 (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2lOA_p3FJI

在同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是一個很奇怪的經驗,但就給了我一個機會去重新認識劍橋這地方。由一個受教的身份變成一個同時受教又要教授的身份很有趣。當我重新接觸第一年 undergrad 的課程時,上天彷彿給我一個機會重頭來過,用不同的心境去活多一次,去趕功課,去趕 lab,我在這一年填了一個很大的罅隙。那是幸福的事。同時間,我亦感受到所有研究生都會經歷過的一段心路歷程,就是會開始反覆地問自己,我在做甚麼?我做的東西有甚麼意義?之後又可以做甚麼等?全世界人都會有這些問題,只是學術界中因為範疇太過專門所以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感到孤身走我路,特別會去想這些問題而已。再加上留在同一地方,而其他同學各有出路的時候,感覺就像被遺下了一樣,很多時都很迷茫。張懸的《無狀態》,音樂上很能反映一種無奈感,也是我當時的無限 loop。


Thelonious Monk Quartet (with John Coltrane) - Epistrophy
from At Carnegie Hall (1957 / 20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2s6LZUdYaU

我不是工作狂,也不會用工作去埋沒憂鬱,因為那是自己欺騙自己,大方承認有工作壓力有甚麼問題,壓力大而大方去玩,又有甚麼問題?但我工作時會忘我,可能是我本身也喜歡這「工作」吧。我不會忘記在實驗室聽 Thelonious Monk 做到深夜的日子,一世都不會。也可能這就是我對實驗室僅有的記憶,呵呵。


何韻詩 - 查理淑儀
【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200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NB6h5DTt0

也許孤身走我路得久了,你會開始想很多哲學性的問題,例如你最想要的東西是甚麼,或者你欠缺的是甚麼,很虛無,但你知道,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而且有些東西,往往是失去了才懂珍惜的。在一個同舟共濟的實驗室工作,很多東西講求溝通,遇著好一點的同學或同事會有多一點關懷,重要的是,這需要是雙向的。我開始發現,這幾年來我很少主動關懷別人,很多人際上的好意變得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在未失去這些關係前我決定用心去維持,小至注意言行,大至交流心得。多了溝通後,我聽了很多的故事,你會發現,很多軟弱的人其實有顆堅強的心,而外表堅強的人,也有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一年內,我看到了和感受到了很多真感情,很多時都只是為了尋找一點 peace of mind,或一種小天地的大快樂,或者是為了另一個人。我發覺,知足很多時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其次是,我知道我在快樂,為別人做的,我還在學習中。我很高興我在 2011 年內成功從一位辯論者變成一位聆聽初學者,我學到了很多,謝謝給我機會的人。何韻詩的《查理淑儀》,是第二首我聽到哭的作品,內容是關於一對夫妻小天地的大快樂。聽完這首歌和那些故事之後,我發覺我身邊其實有很多查理和淑儀。
 

王菀之 - 末日
【Cinema of Love】 (20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vyZe2dpshU

最後,我選了另一首黃偉文的作品,亦是第三首感動到我哭的作品,這是來自最初令我覺得香港樂壇還有很大希望的唱作歌手王菀之上年的派台作品《末日》。2011 年很多歌手都用末日做題材,謝安琪、張繼聰、C AllStar 等,你會開始覺得捉緊眼前一分一秒是「阿媽係女人」的概念,但想深一點,沒有人提到你也可能不會刻意去想「阿媽係女人」吧(正常情況下)。末日前,你想做甚麼?有耐性讀到這裏的朋友應該也想過。無論十二月發生甚麼事,末日對我來說是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日子,我會想在離開前解答我之前提過的問題,和盡最大的努力去實踐。最近開始發現,做一個「成功的人」是一個目標,但成功地做一個「有用的人」有可能更有意義,當然,甚麼是成功甚麼是有用是觀點和價值觀的問題。有用的人,有可能是對其他人有點貢獻的人。我不會化解中東問題,不會拯救地球,但如果我的 technical skills 可以為大世界帶來一點小貢獻的話,也算不錯。當然,如果繼續擔當聆聽者可以為身邊人分擔一點的話,最少也有人受惠。也許我現在的目標,是要我自己的末日典禮因為我現在做的一點點而座無虛席。



我的故事暫時說完了,多謝大家讀到這裏。

這是一個不錯的練習。認識我的人有可能會發現一點點,不認識的可以笑笑算了。這二十首選曲我刻意不去挑選古典音樂,因為聽古典音樂,至少我吧,是要用另一種 mindset 去聽。這二十首作品帶來的都是很直接的感覺,我想 keep it that way。

十年後要再寫一篇,會有甚麼不同呢?碰碰撞撞地成長了,也許此刻只求做的只是無愧和無悔,和做一個「有用的人」。

最後,我可以邀請你也分享一下嗎?那年那夜收音機在播那首歌時你是在想著他/她嗎?還是明天的籃球比賽?抑或是在絞盡腦汁寫計劃書?趕功課、謄那篇無謂的文?有甚麼作品對你重要的,可以留個言嗎?

15 February 2012

個體回憶(上)

因為黃偉文的 Concert YY,近日聽歌有點那些年,很多回憶一下子湧回來。於是弄了一個 playlist,挑了二十首對我很重要的作品(並不一定是 Wyman 的,也不一定是中文的),分享一下我聽歌的那些年。次序是隨時間排列的,但大概上篇是「回憶篇」,下篇是「啟發篇」。有些選曲有可能會令人意想不到。

這個星期香港樂壇最矚目的項目,莫過於黃偉文那星光熠熠的作品展。星期五網上論壇和社交網絡上人人都在討論彭羚,和李蕙敏,和高雪嵐。還有盧巧音。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 second-order effect,那就是身邊的朋友很多都突然「那些年」起來。

無論是他和她在婚禮上選了《小玩意》,還是那小伙子在一角哭著聽《葡萄成熟時》,或恨那人那天變成《那誰》 ;是中年 i-banker 戴住勞力士慨嘆「用我尚有換我沒有,其實已用盡所擁有」,還是自己人唱著「永遠的忍耐,永遠不出來,世界將依然不變改」,抑或是樂天的人「就算知歲月無多,平實的生存每天好好過」,黃偉文的歌詞一定有一首曾經挑過你的心弦,或和你走過一段路。當《(你沒有)好結果》的前奏奏起,全場起哄,當然不是代表全場都是怨婦 Miss Havisham,而是全場都見證著一個集體回憶的回來,一個年代的回來,就好像全場一齊在 Facebook timeline 上回到一九九五年般,看到了這刻,又想到那刻,集體,但更個體。

這令我也突然那些年起來。人人都有獨自在黑夜聽歌的時候吧,哪怕聽到日光出現。

記憶是頗奇妙的東西,但聯想更是神奇。上一次迷戀那一段副歌時,我在做甚麼呢?世界又發生了甚麼事呢?離開香港後其實有一段時間我都沒有留意香港樂壇,令我「回歸」香港樂壇的,正正就是由黃偉文包碟、陳奕迅【Life Continues...】中的《落花流水》。

不聽由自可,一聽就從 iTunes 的媒體櫃找來很多屬於我那些年的作品,延伸至黃偉文以外的東西。選了二十首作品,弄了個 playlist,倒不如放上來分享一下。對我的聽歌風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聽歌歷史。有些選曲有可能會令人意想不到,但當然,我的口味也變了不少。純粹好玩,無他的。



The Carpenters - This Masquerade
from Now and Then (197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ycHD29CpM

在有自己的珍藏櫃之前,小時候聽歌都是從家人的 collection 找來的。我的音樂 A B C 有 Eric Clapton,有 The Beatles,有貝多芬,有 Paul Anka,有徐小鳳。但要選這時期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一定是 The Carpenters 翻唱的《This Masquerade》。The Carpenters 有很多首作品我都很喜歡,例如《Solitaire》、《We've Only Just Begun》、《Only Yesterday》、《(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等,但以《This Masquerade》最為騷靈,小調的旋律最特別,有種令人紙醉金迷的感覺。沒錯,我小時候就很老成,三歲定八十,冇計。而我亦因此學識了「masquerade」這個美麗的字。


Robbie Williams - Angels
from Life Thru a Lens (199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wAMFcc2f8

同樣是三歲定八十的習慣,就是我起身一開始一定要聽著音樂伴早餐,看一看一些 MV 才肯出發行回學校去。其中一首當年的無限 loop,就是離開 Take That 後單飛的 Robbie Williams 的《Angels》。經典中的經典。


王菲 - 郵差
【只愛陌生人】 (199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KA0vM1j8s

我也經歷過坐在收音機前聽深宵點歌節目的日子,也試過為聽喜歡的 DJ 而躺在床上聽到早上六點,當時我很喜歡 903 【一切從音樂開始】的梁禮勤,聲靚又夠好玩,凌晨三時播 Beyond 講曼聯的女 DJ 相信只此一家。當時有很多很多好歌伴我度過了很多無憂無慮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性青蔥歲月,如聽《幸福摩天輪》時真的很幸福。那個時期王菲還活躍樂壇,其中一首每一次聽都會令我想到那個年代的,就是《郵差》。


Dido - All You Want
from No Angel (199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47dq_yrqLo

另一張當年的無限 loop,是來自 Dido 的。當年稍為有聽國際流行音樂的都一定會聽過 Eminem 的《Stan》,而很多人都是因為這首歌而認識 Dido 這把甜美的聲音的。印象中這張大碟當年很難買,在架上出現了一會兒就消失了很久,在沒有 Amazon 的日子,我在 HMV 都等了很久,碟中我最喜歡的是這首歌。


Travis - Side
from The Invisible Band (20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VRfJU9lHo

我是保守派,人人都用 MD 的年代我偏要用 discman,貪聲靚,所以出街時都要放幾張唱片在隨身袋內,卻因為如此而得了第一次搭訕的機會。我說過這篇是那些年,沒錯吧。


Secret Garden - Sona
from Dawn of a New Century (199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3Zp6yoLzYo

之後懶有格調,要找一點外世的聲音來聽,或者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訴別人我在聽與眾不同的東西。當然,大前題是我本身也要很喜歡這些音樂。來自挪威的二人 New Age 組合就是當年不可缺少的脫俗作品。其實由似曾相識的《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到唱到街知巷聞的《You Raise Me Up》,都是出自 Secret Garden 的手筆。無論是幽怨的小提琴音,或是澎湃的大合唱,簡單的旋律就帶來了心靈上最大的治療效果,當年的很多個夜晚,和之後的很多個夜晚,我就是聽著他們過的。當中有很多作品我也很喜歡,但我選了比較偏門的《Sona》,沒有甚麼,情意結而已。呀,順帶一提,當年被我強迫聽 Secret Garden 的同學們,今天還是粉絲。


Diana Krall - Let's Face the Music and Dance
from When I Look in Your Eyes (199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C8c9eXM2AY

那些年,我會在唱片店流連,我每一個星期都會期待週末可以去中環某已成追憶的大型連鎖唱片店找東西來聽,喜歡的就買回家無限 loop。當時古典和爵士部門是同一間大房的,好奇下就拿起耳筒聽了推介的爵士大碟,那就是現今爵士天后 Diana Krall 的大碟【When I Look in Your Eyes】。那把磁性的聲線,一聽難忘。【When I Look in Your Eyes】是我的第一張爵士樂大碟,這張大碟為我開啟了之後無數的爵士音樂大門,而大碟第一首歌就是《Let's Face the Music and Dance》。


Björk - Unison
from Vespertine (20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PEybjgUj6U

一開始來英國時,有點不慣,不慣太早睡。住 dorm 的日子,十時就要關燈睡覺,對我來說是沒有可能的,但又不可以做甚麼,就只好戴上耳筒在不滋擾別人的情況下聽音樂。有一段時間我每晚都很期待這個「lights out 」的時候,就是這樣令我學懂如何關閉所有感官功能在黑夜中細聽音樂中所有細微的 details。那些年「lights out」的音樂歷奇中,我都細聽了很多大碟,但要數一生最難忘的,就是冰島天后 Björk 最驚豔的大碟【Vespertine】。這張大碟有很多細微的官能刺激,輕輕的刺你一針,微微的咬你一下,叫你痛一下又興奮一下,這些變幻莫測的感覺,好像從未回來過。《Unison》是大碟最後的一首歌,當左手愛上右手,是時候睡覺了。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 Pueblo Nuevo
from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7wGwnz7lOc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在英國買的其中一張唱片。在 Napster 的年代我的表哥介紹我聽這隊古巴老人組合,我很奇怪,亦不明白《樂滿夏灣拿》這齣戲中的人情味。但我就是有點不服輸的性格,就去 Oxford Circus 買了這張大碟來聽,聽不明白大部分唱的東西,但就偏是喜歡純音樂的這首 tango《Pueblo Nuevo》。當時的無限 loop 作品,亦可以算是我對音樂中的「人文」感到有興趣的啟蒙老師。


Elton John (feat. Stevie Wonder) - I Guess That's Why They Call it the Blues
from Too Low for Zero (198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6KYAVn8ons

這首歌對我很重要,因為她令我第一次感受到很大的榮耀。我並不是大大小小獎項的常客,因為我不喜歡比賽,而且我特別覺得用音樂去比賽是件極無謂的事情,但有時都要披上戰衣。中學時有很多 house competition,就好像《Harry Potter》中 Gryffindor 和 Hufflepuff 打 quidditch 一樣,可以很熱血的。其中除了各運動項目外最大的 inter-house competition 就是我們叫 house music 的比賽。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要 arrange 一首流行曲,將她變成一首合唱曲,每一個 house 一首,就好像校際音樂比賽一樣。由於這是一個頗勞師動眾的項目而且練習時間也很長,所以去到最尾都很緊張的。當年我們選了 Elton John 的《I Guess That's Why They Call it the Blues》,arrange 後再參賽,我算是負責所有東西的人。過程中與很多人偶有磨合,也學懂了不少做人道理。最後脫穎而出,大家都感到很安慰,但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小小的 contribution 可以為同伴們帶來重要的結果,這比個人榮耀來得更重要。



先談十首,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