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ember 2010

2010 年度最愛:總結



二零一零年的聽音樂習慣很奇怪。當了研究生之後,心理變化很大。不是極端情緒化的那種,但要在不同的 mindset 下工作,因而給了自己很多理由去發掘不同的音樂,例如做實驗時要聽 active 一點的(如:上原廣美的【Place to be】),計數時要聽任性一點的(如:魏如萱的【優雅的刺蝟】),讀 paper 要一點靜態的(如:Dvorak 《String Quartet No. 11》),回家後 wind down 又要聽一點值得細膩的(如:Charles Lloyd Quartet 的【Mirror】)。如是者一年就 sample 了很多好音樂,大滿足。

上年八月開始的 classical sabbatical 一直延續到今年六月,所以頭半年我都沒有刻意去聽古典音樂。不用去想 musical structure,不用去找歷史,基本上 switch off 大腦,這樣一來就騰空很多空間去發掘一些 feel-based 的音樂,例如爵士音樂--這段時間帶來了不少 Bill Evans 和 Thelonious Monk。但最大得著的是這個聽音樂的 mindset feed back 回古典音樂的世界。

怎樣解釋呢?聽古典音樂久了,尤其是現代的作品,有時會令思想變得很學術,要分析這樣分析那樣,樂器分佈是怎樣的、與該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有甚麼關係等等,這本身也是聽音樂的樂趣之一,但太專注 fine details 有可能就忽略了表面或簡單的東西,有時聽音樂只不過是 just to have fun,不用這一年時間抽身出來我想我還停留在一個胡同內。最後呢?我估不到 Brahms 的《鋼琴五重奏》和《三號弦樂四重奏》會是我九月熱播的作品,而我亦可以坐定定學完整首《Jeux d'eau》,這是一個奇妙的 mental transition,好像有個結被解掉了一樣。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坐定定聽 Bruckner 吧。

爵士音樂的話,仍然是在探索階段,不過開始有點頭緒知道各式基本玩法是甚麼,給我一點時間吧。

寫了這個 blog 一年多,都算充分達到當時想定期寫長篇碟評的目標,不過平均一個月一篇的進度有點慢。重讀今年所寫的,文筆還是很不濟,既詞不達意又缺乏詞彙。多年沒有用中文寫作了,仍需練習練習。



榜上沒有提到的、舊作及其他滄海遺珠
其實今年聽了不少舊作,但不在此詳評了,有興趣的朋友問我吧。

Brahms: Handel Variations, Two Rhapsodies, Op. 79, Piano Pieces Opp. 118 and 119 (Perahia / Sony) [amazon]
Janáček: String Quartets Nos. 1 and 2; Martinů: Three Madrigals (Emerson SQ / DG) [link]
Salonen: Helix, Piano Concerto, Dichotomie (Bronfman / LAPO / Salonen / DG) [link]
Stravinsky: Pulcinella, Symphony in Three Movements, Four Etudes (CSO / Boulez / CSO Resound) [link]
Szymanowski: Violin Concerto No. 1, Symphony No. 3 (Tetzlaff / Davislim / WPO / Boulez / DG) [link]
Hélène Grimaud: Resonances (DG) [official website]

Cannonball Adderley: Somethin' Else
Hanjin: Raw Jazz
Hiromi: Brain
Keith Jarrett: Radiance
Thelonious Monk: With John Coltrane

何韻詩:Ten Days in the Madhouse

30 December 2010

2010 年度最愛:古典篇

古典:
十、Mendelssohn: Piano Trios Nos. 1 and 2 (Perlman / Ma / Ax / Sony)
九、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Piano Concerto, "I Got Rhythm" Variations (Thibaudet / Baltimore SO / Alsop / Decca)
八、Leighton: Symphony No. 1, Piano Concerto No. 3 (Shelley /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 Brabbins / Chandos)
七、Dvořák: String Quartets Nos. 10, 11, 13 and 14, String Quintet No. 3 and Cypresses (Emerson SQ / DG)
六、Adès: Tevot, Violin Concerto "Concentric Paths" (BPO / Rattle / Adès et al. / EMI)
五、Kancheli: Themes from the Songbook (Saluzzi / Kremer / Pushkarev / ECM)
四、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BPO / Rattle / EMI)
三、Pärt: Symphony No. 4 (LAPO / Salonen / ECM)
二、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Fantasy (Uchida / Decca)
一、Ravel: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Piano Concerto, Miroirs (Aimard / Cleveland / Boulez / DG)

年度作曲家
Maurice Ravel




第十位
MENDELSSOHN
Piano Trios Nos. 1 and 2

Itzhak Perlman (violin)
Yo-Yo Ma (cello)
Emanuel Ax (piano)

Sony

難得 Sony 肯出一隻不是 crossover 或玩 gimmick 的大碟。找來美國三大獨奏巨頭 jam Mendelssohn 的兩首《鋼琴三重奏》一定有 noise,清脆俐落,技巧無容置疑,但略嫌不夠即興,有 heart 有火但去得不夠盡。





第九位
GERSHWIN / GROFÉ
Rhapsody in Blue, "I Got Rhythm" Variations, Piano Concerto

Jean-Yves Thibaudet (piano)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Marin Alsop (conductor)

Decca

買這張大碟,都是《BBC Music》的原故。當你以為聽《藍色狂想曲》(《交響情人夢》片尾曲)聽到厭的話,Jean-Yves Thibaudet 的這個版本應該會另你改觀。這張專輯用了與平常不同的 arrangement 去奏《藍色狂想曲》和《F 大調鋼協》,用心聽的話你會聽得出 Thibaudet 會玩 straight jazz 呢。





第八位
LEIGHTON 
Symphony No. 1, Piano Concerto No. 3

Howard Shelley (piano)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Martyn Brabbins (conductor)

Chandos

Chandos 為英國作曲家 Kenneth Leighton 大型樂隊作品出的第三張唱片。對 Leighton 有興趣,是因為當年在合唱團不時都會唱他的作品,例如他的聖誕作品《Lully, Lulla》,再聽他的其他合唱團作品如《An Easter Sequence》,之後為鋼琴考試選曲而讀到《Conflicts》。他的作品往往都充滿令人熱血沸騰的節奏,好像《第三鋼琴協奏曲》和這系列中第一張唱片的《Organ Concerto》(《管風琴協奏曲》)。聽《第三鋼協》,就好像是 Ravel 《左手協奏曲》中的 lyricism 加 Bartók 的不協調節奏,是十分十分吸引人的一首作品。每一次聽 Kenneth Leighton,我都不明白為何他的音樂會被如此忽略。





第七位
DVOŘÁK
String Quartets Nos. 10, 11, 13 and 14, String Quintet No. 3 and Cypresses

Emerson String Quartet
Paul Neubauer (viola)

Deutsche Grammophon

四、五月時我對弦樂四重奏這個 genre 突然很感興趣,特別是 Janáček 的《二號弦樂四重奏》,而 Emerson String Quartet 的錄音就成了當時的無限 loop。剛巧他們亦推出了新的 Dvořák 弦樂四重奏專輯,就買了回來聽。Dvořák 就是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民族風味,並且浪漫得來不做作。當大部分人都專注在他的《九號交響曲》時,其實他有很多細水長流的小型作品沒被人好好發掘。在這張專輯中,合作無間的 Emerson String Quartet 將所有不明顯的 tension 都一一表現出來,頂級 musicianship 加上乘的作品真的可遇不可求。甚麼叫好聽到喊?聽一聽《十一號》第二樂章的慢版你就知。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六位
ADÈS
Tevot, Violin Concerto "Concentric Paths", Couperin Dances, Dances from "Powder Her Fac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Anthony Marwood (violin)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Thomas Adès (conductor)

EMI

英國年輕作曲家 Thomas Adès 的音樂我總是聽不明(打這句時我正在聽他的《Fayrfax Carol》),也許是因為從沒有看過他的譜吧。打從【Life Story】和【America: A Prophecy】開始我每一次聽他的作品都是覺得,「唔,很不錯,很與別不同,但音樂重心在哪兒?」有可能是因為他的作品往往都建基於音樂層與音樂層之間的磨擦,(如:在《Piano Quintet》中每一樂器的 time signature 都是不同的,都在玩自己的東西然後組合在一起)所以音樂變得彷彿沒有一個固定的註腳點,而在沒有認知的情況下聽只會非常迷失,叫「concentric path」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這樣的作品。聽每一個精彩細節都令人讚嘆不已,但宏觀的聽就迷失大方向,但有可能那樣就是主題想表達的感覺。不去想,隨音樂而行,如聽《Tevot》中由弦樂主導的中後段就聽得出如 Shostakovich 的影子。我還在研究這大碟,但它很令人上癮。

延伸閱讀:
官方介紹





第五位
KANCHELI
Themes from the Songbook

Dino Saluzzi (bandoneon)
Gidon Kremer (violin)
Andrei Pushkarev (vibraphon)

ECM

為慶祝格魯吉亞 (Georgia) 作曲家 Giya Kancheli 七十五歲生日而出的這張大碟是否「古典音樂」值得商榷,但 Kancheli 作過不少古典「concert music」,就算吧。這張大碟收錄的是經過 Saluzzi、Kremer 和 Pushkarev 重新編曲、由他作的電視和電影音樂。Kancheli 的音樂給我的感覺一向都是十分蕭條、孤寂、淒涼,但在手風琴、小提琴和顫音琴奏出一段段旋律鮮明的主題曲,感覺就好像在聽音樂盒的小音樂,有一種奇怪的溫暖(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可以怎樣溫暖?)這兩個月在實驗室不時聽的大碟。

延伸閱讀:
ECMPlayer





第四位
TCHAIKOVSKY, P. I.
The Nutcrack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EMI

對於我來說,聽這一張大碟就是 a blast from the past。一段又一段耳熟能詳的旋律奏起,就令我想起小時候聽古典音樂的樂趣。簡單的聽就簡單的享受,不用想太多。現在聽,多留意了柴可夫斯基的 orchestration,欣賞的是另一種東西,若不然有可能我永遠不會發現原來《Waltz of the Snowflakes》是多麼夢幻的一首作品,《Pas de deux》的主旋律其實只是一個 descending scale。這張大碟帶來的除了是佳節的溫情,也帶來了一份對於童真的回憶。

延伸閱讀:
官方網頁 (含短片介紹)





第三位
PÄRT
Symphony No. 4 "Los Angeles", Fragments from "Kanon Pokajanen"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or)
Estonian Philharmonic Chamber Choir
Tõnu Kaljuste (choirmaster)

ECM

愛沙尼亞 (Estonia) 作曲家 Arvo Pärt 的《四號交響曲》,洛杉磯交響樂團演奏,Esa-Pekka Salonen 指揮。Arvo Pärt 的音樂很平易近人,這種他叫「tintinnabuli」的風格,往往建基於簡單的 triad,以慢打快上下推置,簡約地製造出一個很恬靜的思考空間。在 Arvo Pärt 的音樂裏,「音樂」與「寧靜」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就好像數學上「0」與其他數字都一樣重要。澎湃音樂中一剎間寧靜帶來的衝擊就是思考的原動力,用慢音樂一 步一步製造內心極大迴響就是 Arvo Pärt 音樂的魅力,而這張大碟就正正有這張力。這首交響曲的副題叫「洛杉磯」,主要是因為他想作一首以天使為主題的大型作品,而剛巧洛杉磯交響樂團請他作曲,就順理成章用「Los Angeles」來命名。這張大碟是 2010 年值得一聽再聽的新作品。





第二位
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Fantasy

Mitsuko Uchida (piano)

Decca

一年前重新愛上《Davidsbündlertänze》之後這首作品便成為我最喜愛的 Schumann 作品。上個月已經介紹過這張大碟,我就不在此詳談了。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一位
RAVEL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Piano Concerto, Miroirs

Pierre-Laurent Aimard (piano)
The Cleveland Orchestra
Pierre Boulez (conductor)

Deutsche Grammophon

擺到明造馬,Aimard 加 Boulez 玩 Ravel 鋼協,未聽都已經贏一半,更何況《左手協奏曲》真真真係好好好聽呢?聽完之後三個月都在 Ravel mode,學完《Jeux d'eau》又心郁郁想學《Alborada del gracioso》,有乜可能唔俾佢?《Miroirs》真係要一聽再聽,是娛樂,是教材,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必需品。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官方網頁

29 December 2010

2010 年度最愛:爵士篇

爵士:
八、Stacey Kent: Raconte-moi...
七、Herbie Hancock: The Imagine Project
六、Pat Metheny: Orchestrion
五、Ketil Bjørnstad: Remembrance
四、Hiromi: Place to be
三、The Stanley Clarke Band: The Stanley Clarke Band
二、Charles Lloyd Quartet: Mirror
一、Keith Jarrett / Charlie Haden: Jasmine



第八位
Stacey Kent
Raconte-moi...
Blue Note

美國靚聲名伶全法文大碟,用這被視為最浪漫的語言不費吹灰之力唱出一首又一首輕輕鬆鬆的 chanson 和 bossa nova。週末遊閒 high tea 聽著,寫意人生。最喜歡談家庭旅行的《Les vacances au bord de la mer》,結他 intro 一流。

最愛推介:
《L'étang》、《Au coin du monde》、《Les vacances au bord de la mer》

延伸閱讀:
官方試聽《Les eaux de mars》
官方試聽《La Vénus du mélo》





第七位
Herbie Hancock
The Imagine Project
Hancock Records

Herbie Hancock 的音樂野心一向很大,上次反轉 Joni Mitchell 舊作的大碟《River: The Joni Letters》贏了 Grammy Album of the Year,今次提倡 global collaboration,找來世界各地的音樂人 jam 歌,由 John Lennon 的名作《Imagine》出發,去得幾遠就去幾遠,每一首都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不過,去得太盡的結果只換來 hit or miss。最大驚喜的,是最尾的《The Song Goes On》,老拍檔 Wayne Shorter 吹色士風、傳奇巨肺 Chaka Khan 加 Ravi Shankar 女兒 Anoushka Shankar 玩印度 sitar,七彩繽紛到 loop 了一個月。巴西歌手 CéU 的《Tempo de Amor》亦都非常誘人。

最愛推介:
《Tempo de Amor》、《The Song Goes On》





第六位
Pat Metheny
Orchestrion
Nonesuch

這張大碟的 concept 很特別。當年 Conlon Nancarrow 用一部叫 player piano 的機械鋼琴寫了不少作品(年紀比較大的朋友有可能記得當年 Pacific Place 的 M 記有一部這樣的鋼琴),之後匈牙利作曲家 György Ligeti 亦用了其他機械樂器作了如用上一百部拍子機的《Poème Symphonique》等作品,目的就是用極端規律的樂器去製造一個獨特的音樂世界。Pat Metheny 就延伸這個 idea,將現成的樂器機械化,製造一個固定的 harmonic environment 再在上面 jam 歌,one man band 就造出像交響樂團的效果,最後的 sound world 很特別。

最愛推介:
《Orchestrion》

延伸閱讀:
官方解構





第五位
Ketil Bjørnstad
Remembrance
ECM

十一首一 take 過的單元作品其實是一個 artistic unity,應該整張大碟來聽。這張大碟風格比較細水長流,像是一位曾經滄海、有經驗人士娓娓道出前塵往事的點滴,說著說著說著。令人著迷的,是和弦和節奏不斷地細微變化,像要破繭而出,又忽然自我收歛,tension and release,一度令人著急,一度令人放鬆,不過一切都要用心專注發掘。這是一張很 charming 的大碟,只是對象有可能局限於對某些東西有著情意結的性情中人。

最愛推介:
《I》、《VI》、《IX》

延伸閱讀:
ECMPlayer





第四位
Hiromi Uehara 上原廣美
Place to be
Telarc

上原廣美的獨奏大碟,技術高超令人眼界大開。由開盡引擎的《BQE》到心情複雜的《Place to be》,一小時帶你走遍世界各地留下處處心跡。

最愛推介:
《BQE》、《Choux à la Crème》、《Somewhere》、《Islands Azores》、《Viva! Vegas》、《Place to be》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三位
The Stanley Clarke Band
The Stanley Clarke Band
Heads Up Music

傳奇 bass 手 Stanley Clarke 玩完 straight jazz 玩 fusion,處處火花一觸即發,懷念當年 The Mahavishnu Orchestra jam 到七彩的朋友有福了,加上上原廣美客串同步暴走,一字記之曰:「爽!」最喜歡熱熱鬧鬧的《Sonny Rollins》。

最愛推介:
《Soldier》、《Here's Why Tears Dry》、《No Mystery》、《Labyrinth》、《Sonny Rollins》

延伸閱讀:
官方宣傳片





第二位
Charles Lloyd Quartet
Mirror
ECM

這張碟就是有一種型格,三位年輕樂手伴奏著傳奇色士風手,夾出的是十首扣人心弦的 standard,不只是美的演繹,而是靈魂上的交流。最愛的當然是兩首 Thelonious Monk 作品《Monk's Mood》和《Ruby, My Dear》。【Mirror】是我這兩個月工作後回家獨處時必聽的大碟,生活中的精神食糧。

最愛推介:
《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Monk's Mood》、《Mirror》、《Ruby, My Dear》、《The Water is Wide》

延伸閱讀:
ECMPlayer





第一位
Keith Jarrett / Charlie Haden
Jasmine
ECM

原本我是想頒雙冠軍的,因為 Charles Lloyd Quartet 的【Mirror】也是份量十足,絕對可以平分冠軍。令【Jasmine】突圍而出的,是電光火石之間的決定。上星期從白色的英國回港時,我坐了四個小時旅遊巴到希斯路機場,一直因為不知道航班有否被取消而感到不耐煩和有點徬徨無助,望出窗外看著蔚藍天空與茫茫白雪一直聽著【Jasmine】,帶來無比溫暖,令夏天的美一直延伸至這個不可思議的十二月。這個第一位是 experience-dependent,but hey,有甚麼不是?

最愛推介:
全碟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ECMPlayer

28 December 2010

2010 年度最愛:流行篇

華語:
十、謝安琪:第二個家
九、陳綺貞:太陽巡迴演唱會
八、許哲珮:馬戲團 1 號
七、Olivia:夏夜晚風 Live 影音專輯
六、陳奕迅:Taste the Atmosphere
五、王菀之:Octave 柯迪夫
四、農夫:奇蹟
三、RubberBand:Connected
二、何韻詩:無名.詩
一、魏如萱:優雅的刺蝟



第十位
謝安琪
第二個家

其實沒有大部分人說得那麼悶,只不過是不太 in your face,要放點精神耐性去欣賞。

最愛推介:
《脆弱》、《沒有發生的愛情》、《第二個家》、《晚上早起》





第九位
陳綺貞
太陽巡迴演唱會

老師最新的拉闊大碟。老實說,這張是 fans item,少聽陳綺貞的朋友聽大碟吧。話雖如此,聽到《一首歌,讓你帶回去》的 extended ending 誰都會被溶化掉。

最愛推介:
《腐朽》、《嫉妒》、《一首歌,讓你帶回去》





第八位
許哲珮
馬戲團 1 號

年初曾非常著迷於上年的【美好的】和【雪人】,所以對【馬戲團 1 號】都有不少期望。但【雪人】真的太出色,相比下【馬戲團 1 號】顯得有點像在食老本和太 cutie,不過,製作仍是一流的。

最愛推介:
《巧克力之吻》、《櫻桃色情人》





第七位
Olivia Ong 王儷婷
夏夜晚風 Live 影音專輯

我很少會因為一把聲音而去買一張唱片的,但在 HMV 古典爵士部門聽過這張專輯後就迷上了這把聲線。原本十月想寫一篇詳細碟評的,可惜沒有時間。

最愛推介:
《Luka》、《Bittersweet》、《You and Me》、《Never Can Say Goodbye》





第六位
陳奕迅
Taste the Atmosphere

為甚麼不是【Time Flies】,而是【Taste the Atmosphere】?陳奕迅在 2010 推出的兩張 EP,一張詞佳一張曲佳,在這 blog,音樂行先。

最愛推介:
《講男講女》、《葉問風中轉》、《花花世界》、《我杯茶》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五位
王菀之
Octave 柯迪夫

EP 有 EP 五首歌的聽法,OST 有 OST 連貫的聽法。《開籠雀》是今年最佳單曲之一,而經重新編曲的幾首作品和間場音樂都十分優秀。不過,我還是期待王菀之的大碟。

最愛推介:
《開籠雀》、《傘下人》、《假聲配音員》、《畫外音》、《小團圓》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四位
農夫
奇蹟

如果不是方大同和王菀之的話,我想我是不會買這專輯的。不是不認同農夫的音樂,只是(港式)Hip-Hop 我一直不覺得我會重覆聽很多次。但除了《吹摯友》和《愛 不愛我》之外,細聽之下發現其實每一隻歌都有很多細微的 detail 值得發掘,音樂質素高,歌詞 witty,有得聽有得笑。上一、兩個月很多時一起身都用《偉大航道》做 wake-up call,strong beat 加正面嘛。

最愛推介:
C君:《偉大航道》、《月老》、《吹摯友》
陸永: 《寂寞是最無敵》、《韓國勁舞權》、《愛 不愛我》、《光行紀》





第三位
RubberBand
Connected

意外發現的大碟意外的好聽和耐聽,詳見之前寫下的碟評。

最愛推介:
《3 字頭》、《阿藍的故事》、《一轉身卻天亮了》、《囍宴樂隊》

延伸閱讀:
詳細碟評





第二位
何韻詩
無名.詩

又拍電影又拍電視劇又出唱片又開演唱會何韻詩到底是不是鋼鐵人?這張大碟的風格百變多樣,基本上我在每一個 mood 都可以找到最少一隻歌來聽。最喜歡的,沒有辦法,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010 我最喜歡的歌詞。

最愛推介:
《詩與胡說》、《瘋子》、《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西伯利亞開滿臘梅花》、《無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位
魏如萱
優雅的刺蝟

十一首歌,十一個世界,由《麋人》的 indie rock riff 到《一顆灰塵》的 post-rock beat,這是一張我在實驗室煲到爛的大碟。在一篇我未寫完的碟評我是這樣形容的:「這是一張很可怕的大碟,她會正面突擊你、左右夾攻你、從裏面蠶食你,直至被打至零碎的思緒在異空間回復意識,你又會不自覺地再次沉淪。聽【優雅的刺蝟】,很多時都是身不由己,但每次從另一邊走出來的時候,我都彷彿進化了。」 

最愛推介:基本上是全碟
《麋人》、《沒有關係》、《局部的人》、《一顆灰塵》




~-~



國際:
The Album Leaf: A Chorus of Storytellers
Daft Punk: "Tron: Legacy" Original Soundtrack
Gorillaz: Plastic Beach
Jamiroquai: Rock Dust Light Star
Jónsi: Go
Sade: Soldier of Love
東京事変: スポーツ


立一個榜,沒有太大意義吧,始終今年不多聽國際碟。